党的十六大确立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和战略部署,勾画了本世纪头20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基本实现工业化,大力推进信息化,加快建设现代化,是我们必须完成的重要任务之一。
通观世界近几百年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到,现代化是一个过程,其内涵是随着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不断演化的。自18世纪60年代英国产业革命以来,工业化一直是现代化的核心内容。然而,随着20世纪下半叶微电子技术和信息产业的出现和快速发展,信息化大潮汹涌而至,如今工业化已很难再说是一个可以与现代化互替的概念了。信息技术正在使生产制造、科研开发以及人们的社会生活发生质的变化,全面转向信息化和智能自动化时代。信息化必然要建立在发达的工业基础上,没有精密制造业,就没有信息产业;没有发达的工业,就没有信息化、现代化的基础和前提。另一方面,工业也必须依靠信息技术的引导、提升和联结才具有现代意义。信息技术正在创立新的产业,全面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赋予各工业部门以全新的内容。这是工业化发端以来最具革命性的变革。
有学者认为,工业化是“国民经济中一系列基要的生产函数(或生产要素组合方式)连续发生由低级到高级的突破性变化(或变革)的过程”。基要的生产函数的变化能引起并决定其他生产函数的变化。产业革命以来,交通运输、动力工业、机械工业、钢铁工业等部门构成了基要的生产函数的主要变量,它们的变革和创新推动了工业化的车轮滚滚向前。今天,基要的生产函数中最活跃、最重要的变量无疑是信息产业。而且,信息产业对社会生产的意义又远远超过了以前的其他产业,它不仅把工业化推向了新高度,更实现了工业化的自我扬弃,从而正在重新诠释现代化的内涵。人类社会的工业化正面临质变的时刻,世界经济正处在临界点上。
这是一个严峻的挑战。不仅因为发达国家的信息化已走在了前面,而且因为我们的工业化任务尚未完成,我们的量的积累还不够。我们面临着双重的压力和挑战。然而,正如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所说的:“人类所以可能创造文明,并不是由于超越的生物天赋,也不是由于地理环境,而是由于人类对于一种特别困难的挑战进行了应战,因此人类才奋起表现了空前的努力。”挑战是压力,也是动力,应对挑战是创造新文明的唯一途径。从这个意义上说,挑战提供了机遇。
这是一个空前的机遇。因为我们可以发挥后发优势,把工业化与信息化结合起来,使我们的现代化在发展方向上更加明确,在产业结构上更加协调,在制度层面上更加完善,从而在时间进程上大大缩短,在内部结构上更加和谐。这就是超越,超越先行者,超越自我。近代以来的世界经济发展史表明,几乎在每一次重大的科技变革中,都有一些后起国家由于没有先期投资和思维定势的包袱,可以直接采用先进科技成果和制度成果而后来居上。如今,这样的历史性机遇再一次降临了,我们能否抓住它呢?
“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只要按照十六大指引的道路奋力前行,机遇就牢牢把握在我们手中,前途就是光明的。
(人民日报200301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