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 理论 >>
马宏伟:当结构调整不再是自发的过程
2013年07月29日15:48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自然界的生存竞争是残酷的,但这种竞争却是生物进化的必要条件。自然法则不能简单地照搬到人类社会,但有些道理是相通的。比如,通过市场竞争实现优胜劣汰,就是现代经济活力的源泉、发展的动力,因为它迫使企业不断改进创新,以避免被淘汰的命运。

羚羊群中的病弱者,往往难以摆脱狮子的追捕。这对个体是残酷的,但却保证了羚羊种群的健康繁衍。作出了错误决策或者因循守旧的企业,也会在市场竞争中被淘汰或重组。如果一个经济体积累的问题过多过大,往往会发生全局性的经济调整——爆发经济危机。危机就是强制性的调整,它会淘汰掉那些工艺技术落后、思想观念陈旧、开拓创新乏力以及发展方向错误的企业,同时又会催生出一批朝气蓬勃、勇于进取、引领时代潮流的新企业。这就是经济结构的自发调整过程。

经济结构的自发调整是靠市场的力量实现的,是否适应市场、是否具有竞争力是调整的唯一标准,因而经过调整,留下来的企业都是强者,经济活力和竞争力都会增强。但是,这种市场的自发调整过程往往是漫长而痛苦的。它会导致经济萧条、失业剧增、生活下降,有时还会引起社会动荡、政权更迭甚至是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就与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密切相关。

现代经济高度复杂,已承受不起置之死地而后生式的结构调整;现代社会高度发展,已容忍不了弱肉强食般的自然淘汰。同时,人类的经济理论和政策手段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在汲取经验教训中不断完善,已具备比较充分而有力的工具来管控经济危机,来平抑经济波动,来防止大起大落。这包括实行扩张性的经济政策来刺激市场需求,对陷入困境的行业和企业给予援助等等,甚至某些直接引起危机的肇事者也因“太大而不能倒”而得到救助。这样,决策失误者有了起死回生的机会,盲目跟风者避免了血本无归的风险,某一领域的过度投资者又可为新一轮复苏积蓄力量。

失控的经济被政府这只“有形之手”从悬崖边拉回,恰如被狮子追逐的羚羊群得到及时庇护,即使病弱者的生存权也得到了保障。经济损失得以减轻,社会动荡得以避免,这不能不说是人类社会经济的进步。然而新的问题又出现了:落后的不被淘汰,结构调整怎样进行?陈旧的不被更新,经济活力从何而来?失去了垮掉的威胁,发展动力焉能维系?

当结构调整不再是自发的过程时,人类的经济智慧就被赋予了更大的责任,应对危机的政策措施就应更加科学得当。不然,问题只会越积越多,调整只会越来越难,最终酿成更大的灾祸。理论的逻辑以及实践的经验都启示我们,应对危机的政策措施,应立足于救经济,而不是救具体的企业;应立足于恢复市场信心,而不是代替市场决策。同时,还应借力使力,针对引起和加剧危机的突出问题,加快结构调整。从我国来看,不但在危机前就已启动经济结构调整,而且应对危机的举措特别强调把保增长与调结构结合起来。

首先,政府投资成为启动经济、恢复信心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但政府投资的着力点在于加强发展的短板而不是修补因出头而腐烂的椽子。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中央投资大部分投向了安居工程、农村基础设施和民生工程建设,环境保护和技术改造,以及必要的基础设施建设。这就把保增长与加强薄弱环节紧密结合起来。同时,加快淘汰落后和过剩产能。

其次,刺激政策成为克服危机、促进发展的有力杠杆,但刺激政策的着力点在于引导市场主体的行为而不是干预微观经济活动。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中央采取有力的政策措施,促进重要产业调整振兴,鼓励自主创新,引导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深化改革,健全市场机制,为民间投资创造更好环境。在总的方向和政策明确之后,则让企业在竞争中优化配置资源,通过市场来进行优胜劣汰。

(人民日报20100205) 

(责编:万鹏、朱书缘)

相关专题
· 人民日报理论部编者文汇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
48小时排行榜 48小时评论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