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 理论 >>
马宏伟:超越效率
2013年07月29日15:43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对于效率,人们孜孜以求。“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曾响彻大江南北;“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效率经济”寄托着人们对效率的期待。然而,曾几何时,人们发现,效率是美好的,但它并不能决定一切。多少企业,开足马力却获利甚微;多少行业,价格大战烽烟四起却没有赢家。不独中国,有关日本经济竞争力的研究表明,提出“持续改进”、“全面质量管理”等经典管理模式,从而把效率追求发挥到极致的许多日本企业,同样也面临着利润微薄的尴尬。

事实证明,对于市场竞争来说,效率是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只有效率还不够。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需要追求效率,但又要超越效率;需要立足于效率,但又不能止步于效率。也就是说,除了效率,我们还要追求差异化;除了“持续改进”,我们还要不断创新。我们要努力做到最好,但更要做到与众不同。

这是市场经济的法则决定的。市场经济说到底是交换经济。卖者漫天要价,买者坐地还钱。而同样的商品,价格低者容易实现其价值。这样,如果众多的厂商都做相同或相似的事,都在大体相同的领域竞争,那么,为了在竞争中获胜,就必然要“持续改进”,不断降低售价。这是提高效率的过程,也是摊薄利润、以至走向零利润的过程。那么,微利甚至无利就是竞争的宿命吗?当然不是。因为这只是竞争的一个层次,也是较低的层次。率先引入新技术、开发新产品、提供新服务、创立新经营模式的厂商,在其他厂商跟进之前会获得超额利润;而拥有核心技术、知名品牌以及输出产品标准的厂商,则会获得持久的超额利润。可见,能长期得到市场垂青的企业,不仅要有较高的效率,而且要有独特的战略。

这是我国所处发展阶段提出的要求。在我国,买方市场已经形成,生产过剩成为经济运行的常态,国内竞争国际化,国际竞争国内化。企业靠什么竞争制胜,国家靠什么分享经济全球化的利益?简单模仿没有前途,贴牌生产难有丰厚回报,走别人的路只能永远跟在别人的后面。正确的选择是实施差异化战略,靠特色竞争,靠创新取胜。人无我有,人有我特,是获得持续增长能力、在市场竞争中长盛不衰的惟一途径。劳动力成本低是我们的优势,但不能因此而导致技术水平低、产业结构低,那样只能受制于人,成为低端产品的加工装配车间,赚一点辛苦钱。一些国家的实践表明,在我国目前所处的阶段发展经济、改善人民生活,应更多地依靠提高产品和服务的附加值,并通过创新进入新的领域,而不能过于依赖以更低的成本生产标准化产品。

既追求效率又超越效率,着力自主创新,实施差异化竞争,不只使生产者受益。首先,它有益于消费者。随着生产领域的拓展、服务的创新,消费者不仅能享受到价廉物美的商品和服务,而且其潜在需求也被不断开发和满足,从而实现生活水平质的飞跃。其次,它有益于社会。低水平的重复、低技术的增长、无特色的竞争,必然导致资源的浪费、环境的恶化、发展的不可持续。而产业技术的升级、增长方式的转变,必然带来更大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最后,它有益于国家和民族。对于大国经济来说,其经济生态应该具有多样性和丰富性,这样才能具备较强的竞争力和抵御风险能力。这恰如基因多样化、可变性强的物种更具备生存能力,而单一物种貌似强大,在病毒来袭时反而更容易遭受灭顶之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已实现20多年的持续快速增长。在连续20多年高速增长的基础上再保持长时期的较快增长,在世界上少有先例。而我国经济不仅要继续保持较快增长,还要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完成这样的历史性任务,就必须超越效率,着力提高创新能力。

(人民日报20060127) 

(责编:万鹏、朱书缘)

相关专题
· 人民日报理论部编者文汇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
48小时排行榜 48小时评论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