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 理论 >>
马宏伟:财政赤字并不必然导致通货膨胀
2013年07月29日15:43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中央决定今年继续扩大内需和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在去年财政增发一千亿元国债,用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上,今年中央财政预算又做了一千五百零三亿元的赤字。联想到我国历史上曾发生过的靠扩大财政赤字搞建设,因而引发通货膨胀的教训,有人开始担心,这样做会不会又导致新一轮的通货膨胀呢?应当看到,这个问题需要结合具体的社会经济条件进行具体分析。

财政赤字会否引发通货膨胀,首先要看财政赤字的解决办法。财政赤字一般有两种弥补途径:一是向民间集资(主要是向居民和企业发行公债和国库券);二是向银行借款或透支。前者是将居民和企业的购买力暂时转移到政府手中,不会扩大社会总需求,因而不会引发通货膨胀。同时,在当前商业银行存贷差较大、社会资金相对宽松、企业投资意愿不足的情况下,发行国债用于基础设施建设,不会产生对企业和民间投资的“挤出效应”。后者在银行信贷收入有限的情况下,要通过增发货币来实现。我国历史上由于财政赤字而引发的通货膨胀,就是由于以增加货币发行来弥补财政赤字,造成所谓的“基建挤财政,财政挤银行,银行发票子”的局面,而过量的货币购买力又没有相应的实物资源相对应,结果导致社会总需求超过社会总供给,以致物价上涨。

那么,是否通过增发货币弥补财政赤字就一定导致通货膨胀呢?这仍然需要具体分析。如果增发的货币是正常经济增长所需要的,如我国当前的经济环境——社会商品(包括投资品和消费品)供应丰富、物价持续下滑或保持平稳、社会总需求不足,那么,适当增加货币发行就不会引起通货膨胀,运用得好,还会刺激投资和消费,带动经济增长。那么,在增发的货币超过正常经济增长所需要的资金的情况下,又会怎么样呢?这时,要实现社会总供求的平衡,就必须额外追加劳动力、能源、原材料、机器设备等生产要素来扩大总生产。如果社会资源尚未充分利用,企业有闲置生产能力或潜在生产能力,这些生产要素的追加就能够及时实现,经济就会随着投资的扩大而增长。把握得当,也不会引发通货膨胀。

可见,只有当用增加货币发行的方法来弥补财政赤字,增发的货币超过了正常经济增长的需要,而同期的生产要素供应又非常紧张或企业生产潜力很小,存在短期内不易克服的薄弱环节的情况时,才会造成社会总供求的失衡,引发通货膨胀。但这决不是说,在我国当前的情况下,财政赤字多大都没有关系,国债可以尽情地发、敞开地用了。首先,发行国债要考虑到偿债能力,特别是由于我国的财政收入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偏低,发债规模更不能过大。其次,要特别注意把握通过增发国债取得的资金的投向,如果一哄而起,乱铺摊子,大搞重复建设和劣质工程,那么,不仅会给财政背上沉重包袱,而且会加剧生产结构(具体地说就是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等)与需求结构(消费结构)的不适应,使大量资源浪费在无效益的生产上,而社会需要的产品反而供应不足。这样,迟早要引发通货膨胀。第三,目前我国发行国债主要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必须全面规划,认真论证,合理布局,选好项目,注意提高建设项目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增强国家财政的综合偿还能力。

(人民日报19990415) 

(责编:万鹏、朱书缘)

相关专题
· 人民日报理论部编者文汇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
48小时排行榜 48小时评论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