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 理论 >>
马宏伟:把应对危机作为深化改革的契机
2013年07月29日15:41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全面实行增值税转型改革、实施成品油价格和税费改革、加快地方政府机构改革、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岁末年初,我国密集出台一系列改革措施,努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这是对改革开放30周年的最好纪念,也是应对全球金融海啸冲击的根本举措。把应对危机作为深化改革的契机,我们就能在危机中把握机遇,在调整中积蓄力量,在改革中更好发展。

把应对危机作为深化改革的契机,是基于对当前经济增速下滑原因的深入分析。为什么国际金融危机会对我国实体经济造成明显冲击?最直接的原因就是我国外贸依存度偏高,外需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偏大。因而世界经济萧条、国际市场萎缩,直接导致大量外向型企业生产经营困难,而它们本来是我国经济中最有活力的部分。外贸依存度高的另一面就是内需不足、国内消费不振,根源则在于投资率过高、产能过剩。投资与消费结构不合理、投资率过高是我国经济运行中长期存在的突出矛盾,投资率高、消费不足必然导致产能过剩,国内过剩的产品只能到国际市场寻找出路,这就导致外贸依存度节节攀升,经济增长过于依赖外需。因而国际市场一有风吹草动,我国经济就容易受到波及。可见,如果说国际金融危机是一场风寒,那么,国内投资与消费结构不合理、内需与外需失衡则是我国经济容易受到感染的内因。

启动消费、扩大内需的方针早在10年前就提出来了,为什么时至今日投资率依然偏高、消费率仍然难以提升?一个直接原因是国民收入分配过于向企业倾斜,而广大居民特别是中低收入者收入提高不快。有研究显示,资源性、垄断性企业在资源需求高涨时赚取了巨额利润,但绝大部分并没有上缴国家、回馈社会,而是转化为自己员工的高薪特别是新的投资扩张的资金来源。一个重要制约因素是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人们需要积攒养老钱、看病钱、救急钱,利息再低也要存钱。一个重要影响因素是政府职能转变滞后,片面追求GDP增长的政绩观以及增加财税收入的利益驱动,使一些地方仍然具有很强的投资冲动。这就对深化垄断行业改革、完善市场竞争机制,对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形成合理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对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对深化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提出了紧迫要求。

为什么我国外贸出口规模扩张高歌猛进,而国际竞争力和抵御风险能力提升却步履蹒跚?一个直接原因是我国的生产成本低,商品物美价廉。这是我们的竞争优势,但它也使不少企业丧失了进取和创新的动力,而没有认识到这样的经济增长和出口扩张,相当一部分是用劳动者的低收入、用低廉的土地成本、用过高的资源环境代价来支撑的,是难以持续的。导致这种局面长期难以打破的深层原因,一是资源和环境价格没有理顺;二是企业缺乏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处于国际分工产业链低端。附加值高的研发设计、技术标准、品牌营销大多在别人手里,我们承接的则基本是耗费能源资源、影响生态环境而且利润微薄、没有价格抗跌能力的加工制造环节。这就对深化资源和环境价格形成机制改革、提升产业结构,对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改革、培育自主品牌和研发能力,对深化教育培训体制改革、加快人力资本积累,提出了紧迫要求。

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了我国实体经济,影响了经济增长速度,同时也使我国长期高速增长下累积起来的矛盾和问题集中暴露,为进一步深化改革带来了压力和动力。诚然,历史罕见的国际金融危机对经济的冲击、对发展的影响,需要我们认真研究、及时应对,但它对改革的影响、对体制的冲击可能更带有长远性、根本性。我们只要深刻认识金融危机的根源,把应对危机作为深化改革的契机,把应对金融危机冲击的短期扩张性政策与长期改革举措紧密结合起来,不断深化市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能开创科学发展的新局面。

(人民日报20090210) 

(责编:万鹏、朱书缘)

相关专题
· 人民日报理论部编者文汇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
48小时排行榜 48小时评论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