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 理论 >>
张怡恬:我们需要担心得福利病吗
2013年07月29日14:12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所谓福利病,简单地说,就是社会保障水平超越了社会发展阶段,过高的福利水平使人们滋长懒惰习气,进而影响经济效率。自从我国社会保障制度走上改革之路以来,“要避免得福利病”的声音就不绝于耳。这种担心有些多余。近年来,我国社会保障改革加速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形成,但社会保障建设仍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覆盖面不宽、保障水平不足的问题比较突出,眼下并没有得福利病的条件与可能。

对于福利病的过分紧张,缘于把社会保障视为经济发展的负担。但事实上,健康的社会保障制度不仅不是负担,反而兼具维护公平与促进发展两大职能。现代社会保障制度是适应市场经济和工业社会的需要而产生的。19世纪末,机械化大生产和城市化使劳动者与生产资料日益分离,以社会化、法制化、福利性的社会保障制度来抵御养老、疾病、工伤、失业等社会风险,就成为社会进步的必然选择。从微观层面看,社会保障制度帮助社会成员解决生活困难,保障其生存、发展的权利;从宏观层面看,社会保障制度通过消除社会成员的后顾之忧并在一定程度上缩小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更有研究证明,社会保障收支对经济周期具有逆向调节作用,是调节和缓和经济波动的“稳定器”。社会保障制度日臻成熟,已经成为促进现代社会良性运转的基本社会制度。这一制度自然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作为上层建筑,社会保障制度要充分发挥应有职能,必须与生产关系相适应,也必须与生产力相适应。生产关系决定一个社会的公平观和价值取向,也为社会保障制度设计指明方向。生产力发展水平则在客观上规定了社会保障水平,水平过高或过低都会对生产力发展产生负面影响。社会保障制度与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既是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规律,也是发展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原则。了解了这一规律,我们就能理解为什么世界上社会保障模式多种多样,每个国家都不能原样复制别国模式;把握了这条原则,社会保障就能有力地促进发展,社会就不会得上福利病。

具体到我国,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价值取向,这决定了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应该项目完备而无漏洞。我国又是一个发展中国家,静态地看,生产力尚不发达且不同区域发展不平衡;动态地看,改革开放30多年来生产力保持高速发展态势。生产力发展的上述特征,一方面决定了社会保障水平不能过高,另一方面也意味着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和保障水平的提高要跟上生产力发展步伐。正是基于以上原因,党的十七大明确指出,要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

在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产生较大影响的情况下,经济增长有赖于扩大消费,而社会保障水平低已成为制约消费的一大因素。中央作出大幅度提高社会保障水平的决策,既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适时之举,也是实现我国经济社会长期发展目标的必然选择。从科学发展的角度审视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现状,大力发展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大幅度提高社会保障水平,符合国情、顺应民意、切合实际,无须担心福利病。

(《人民日报》2009.06.03理论版,“时论精粹”栏目) 

(责编:方蕊娟、朱书缘)

相关专题
· 人民日报理论部编者文汇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
48小时排行榜 48小时评论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