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 理论 >>
张垚:历史叙述如何接近历史真实
2013年07月25日14:07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历史是过去发生的事件,研究历史离不开叙述。意大利历史学家克罗齐曾言,没有叙事,就没有历史。历史叙述是对历史的记录和描述,它的重要功能在于“传递”历史。这种传递,既包括历史事实的传递,也包括历史叙述主体个人意识的传递。所以,历史叙述本身是兼具客观性与主观性的复杂过程。如何平衡好二者的关系,使历史叙述接近“历史真实”,一直是历史研究中的大问题。

毫无疑问,历史叙述不可能完全去掉叙述主体的个人意识。追求“一板一眼”、“如实直说”、“消灭自我”的历史叙述,只能是一种理论上的美好构想。在关于历史叙述中历史事实与个人意识、客观性与主观性之间平衡关系的争论中,强调史学科学性的人更看重历史事实、客观性,强调史学艺术性的人则更看重个人意识、主观性。比如,胡适更看重历史叙述主体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他曾言,史学有两方面,一方面是科学的,重在史料的搜集与整理;一方面是艺术的,重在史实的叙述与解释。综合的,有断制的叙述,可以见作者的见解与天才。历史要这样做,方才有趣味,方才有精彩。从实际看,历史叙述的确是史学具备艺术性的标志之一,也是历史著作吸引人、感染人的魅力所在。那些带着人间烟火气的历史叙述,使历史有血有肉、充满生气。这也是为什么近年来各种缺乏注释和征引文献的历史通俗读本,由于其善于叙述、精于“讲故事”而受到读者的欢迎。从这个意义上说,过于强调史学的科学性而忽略其艺术性,不善于叙述,不会“讲故事”,史学的社会功能就会大打折扣。

当然,真实才是历史的灵魂。强调历史叙述的重要意义并不意味着对历史叙述的“宽容度”无穷大,强调历史叙述中主观成分的不可排除性也并不表示放弃对历史叙述客观性的追求。要让有血有肉的历史叙述接近“历史真实”,以下几个方面值得注意。

一是允许多元叙述的存在。历史叙述主体偏好的不同带来历史叙述的多元,这是不争的事实。所以,接近“历史真实”的叙述不可能是绝对的、唯一的。多种声音、多个角度、多重视野组成的历史叙述图景更有助于历史的整体研究,进而在“存异”的多元认知中不断接近“历史真实”。换言之,我们可以依靠多元历史叙述中差异性的并存、不同解释的竞争、多种观点的互相补充,使历史叙述有文有质,既具备丰富的“表情”,又接近真实的“本貌”。

二是注重史料选择的科学性。历史叙述不是文学虚构,史料是历史叙述的前提。在史料浩如烟海、难以穷尽的情况下,任何历史叙述都需要选择史料,而史料选择是否科学是历史叙述能否接近“历史真实”至关重要的“前站”。如果历史叙述主体由于历史观、价值观甚至学术背景的影响,在选择史料时就已经戴上无法客观真实的枷锁,历史叙述接近“历史真实”就失去了基本前提。在这方面,历史研究者需要通过加强自己的学术修为、提高自己的学术素养,提升史料选择的科学性、运用的合理性,从而不断接近“历史真实”。

三是区分叙述的层次性。历史叙述是分层次的,既有纯粹事件叙述,也有将事件叙述与因果分析交织在一起夹叙夹议的叙述。可以说,历史叙述中包括了“事、义、文”三要素。为了使历史叙述更加接近“历史真实”,需要注重“事、义、文”三要素的组合方式、侧重点,在整个历史叙述的大范畴内追求细致的针对性。

( 2012年12月31日 07 版)

(责编:方蕊娟、朱书缘)

相关专题
· 人民日报理论部编者文汇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
48小时排行榜 48小时评论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