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 理论 >>
彭国华:贵在掌握精髓和要义
2013年07月24日10:57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探索自然是人类的本性,但“自然喜欢隐藏起来”(赫拉克利特语),其奥秘需要人们不断地进行追问和发掘。这一点对文本研究同样有效:话语的字面含义与“言下之意”相互交织,往往使得文本扑朔迷离、耐人寻味。越是久远的、经典的文本,这一特征表现得就越明显。因而,研究大师的作品需要千百次的考问,甚至要耗费数代人的精力。这或许可以解释为什么在马克思逝世已一个多世纪、研究他的文献已浩如烟海的情况下,“如何回到马克思”在当代学术界仍然是一个热门问题。

马克思的学说和理论博大精深。当马克思说“我们仅仅知道一门唯一的科学,即历史科学”时,他似乎只是一名历史学家,而哲学、经济学等则仿佛在他的视域中隐退了。但事实上人们看到,后两个方面的内容在马克思的著作即“文本”中不断出现并得到了深入的论证,马克思绝不仅仅只是一个“历史学家”。这似乎是一个矛盾。正确地解读这个矛盾,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理解马克思与他的文本。也就是说,只有深入到马克思的“文本”中,弄清楚他所说的“历史科学”的深层含义及其与哲学、经济学等的有机联系,才能“回到马克思”,实现与马克思的“视域融合”。

人们对于历史的理解与研究,一般存在两种路径:一种是历史编纂学的路径,即把历史理解为对过去所发生的事件的记录,按照一定的体例对历史事实进行整理,撰写出一部部历史著作;另一种是历史哲学(尤其是历史唯物主义)的路径,即置身于人类的实际生活来理解历史,在人类的实践活动和生命体验中探究历史的内涵和意义。在后一种路径中,作为历史主体的人不再只是历史的旁观者和记录者,而是历史的创造者。马克思遵循的就是后一种路径。基于这种认识,马克思就不是一个历史编纂学家,而是一个历史哲学家、一个历史唯物主义者。在马克思看来,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本身构成了一切历史的基本条件,而“任何历史观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必须注意上述基本事实的全部意义和全部范围,并给予应有的重视。”这是西方哲学由认识论范式向实践范式转变的一次革命。

从人类现实的物质生产活动出发研究历史,自然离不开对劳动以及对商品的生产、交换、流通、分配过程的考察,这使得马克思的历史研究和经济学研究有机地融合起来。然而,仅仅从这一角度来观察,并不能完全体现马克思理论的独特内涵和伟大贡献。因为在马克思之前,不少古典经济学家包括亚当?斯密也进行了这样的研究和论证。但马克思不同于古典经济学家的地方就在于:他站到了唯物辩证法的高度,从社会关系与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和发展中追寻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因此,对相同的历史资料和现实社会经济状况,马克思总是能够读出与历史学派、重农学派及思辨哲学家、小资产阶级经济学者不同的意味来。这突出地表现在剩余价值的发现和论证上。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这里就豁然开朗了,而先前无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者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研究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正是这一发现,催生了一种崭新的理论——马克思主义。

人类历史总是不断向前发展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类的物质生产实践具有不同的内涵和规律。正确地揭示这些内涵和规律,用以指导新的物质生产和社会生活实践,这是我们开展研究的全部目的。在这方面,马克思为我们开启了正确的研究路径,马克思主义为我们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今天,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如何深刻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和要义,立足于当前的物质生产和社会生活实践,探寻适合我国国情的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这是当代学人应当肩负的光荣任务。“回到马克思”,最根本的就在于读懂马克思的“言下之意”,真正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人民日报2005年7月24日第七版) 

(责编:朱书缘、赵晶)

相关专题
· 人民日报理论部编者文汇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
48小时排行榜 48小时评论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