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顶托”
——《人民日报》9月16日读后感
张首映
2011年02月24日08:07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新闻研究网
一个问号,长期盘旋于脑际,即报纸怎样实现导向性、权威性与新闻性、可读性的结合?看过一些材料、想过一些法子,因新意不足、未必切合实际,“未落言签”。9月16日,奉命评报,细读当日人民日报,与研究部及其评报室同志一块商议,完成了“10分钟话语”。次日,想把这“10分钟话语”写成一篇“阅评”,于是,再读、复读9月16日人民日报,脑子迸出两个字:“顶托”。
“顶托”包含“烘托” 高于“烘托”
常规而言,大会开幕、主席致辞,消息开路、讲话单发、其他“烘托”,已成为机关报之“习惯动作”。
“顶托”包涵“烘托”,高于“烘托”。
9月16日的本报,是以发布胡锦涛主席在联合国首脑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为主题并展开的,由此形成了一个“中国与世界”的专题。本报以头版为中心,三、七版紧跟,九、十三、十五版相呼应,其他“散金碎银”交相闪烁,对这一主题进行了集约式、集束式、逐一“顶托”式地呈现。
以内容言,当日把消息推进报眼,胡主席重要讲话通栏全文刊布,四个显示“中国与世界”主题的专版逐一“顶托”,《联合国作用不可替代》等重头文章与图片紧密配合,厚重扎实,盛况远非“烘托”可追。头版凸显“和谐世界”理念时,九版推出“和谐社会”、“和谐经济”标题及理语、十三版续出“可持续发展——中国与世界”专版,首尾相顾,一气贯注,大模大样,气势如虹,把“和谐世界”、“和谐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意蕴做足点透。
以编排论,若含副刊、广告,版数已形成昔日八版阵势,规模之大、超越过往。如此编排,专题不可能不集中,主题不可能不突出,导向性和权威性不可能不鲜明,冲击力和感染力不可能不强烈。“集约化生产”、“专题性排版”等概念由此放出异彩,给人以编者用心策划、精心组织、高妙“顶托”之大手笔印象。
现今报纸,已非传统信息集纳物,专题性越来越强,专题报道越来越集中,“报”与“刊”合流趋势愈来愈明显,对开改8开的越来越多,“日报”有走向“日刊”之势。好的“日报”和“日刊”就是一篇新闻的、多页的、多彩的、“有主题变奏”的大文章。现今报人和读者,不再追求“全有”、而在追寻“特有”,不再追求“所有”、而在追寻“所得”。只有持续高妙地用专题“顶托”报纸要表达的“大文章”的主题,才能取得这样的“特有”和“所得”。
只要品味9月16日的本报,一定会在这种“日报”趋“日刊”的大势中,在如此高妙地“顶托”中,获得这样的“特有”和“所得”。
成“顶托”之势 靠“四梁八柱”
“顶托”是一种“势”、一种“能”,也是一种“器”。
成“顶托”之势,赖“顶托”之版、“顶托”之作。
本报16页,日产16万字,报性使然,没有几块“顶托”之版、8篇10篇“顶托”之作,成就不了“四梁八柱”,就“顶托”不起这巍巍巨峰。9月16日的本报,就有这样的“四梁八柱”、几块“顶托”之版、一批“顶托”或“体现权威性”、“增强核心竞争力”之作。
“四梁”者,几块“顶托”版面也。若以“中国与世界”专题、“和谐世界”与“和谐中国”主题视之,首当头版,依次为三、七、九、十三、十五版。
“八柱”者,一批“顶托”文章也。“顶托”文章,非“重”不举,非“独”不张,非“权威”不显。兹举:一、最重要、最权威者,当然是胡主席的备受海内外赞誉的纽约讲话----《努力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二、七版的《联合国作用不可替代》、《联合国的建立与中国的贡献》、《联合国大事记》;三、九版的《和谐社会的社会保障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应是和谐经济》;四、十三版刊发的莫桑比克前总统希萨诺、德国前总理施密特、法国前总理莫鲁瓦、马来西亚前总理马哈蒂尔、美国前总统国家安全事务顾问伯杰等关于“可持续发展----中国与世界”专题的演讲摘要,虽“因缘相会”,它们却起到了“顶托”主题之效;五、十五版的《违反天理人道的日本化学战》,从另一侧面说明了联合国与和谐世界的重要。这10多篇“顶托”之文,重要性、权威性是无庸置疑的,在其他报章是看不到的。
古时,对历史名著和绝妙好词,如“先秦诸子”、《史记》、《红楼梦》,称“扛鼎”之作,虽属一人一生文事之结晶、盖棺定论、“过去时”,与报纸“顶托”这样的属运动过程、组织精品、“现在进行时”不同,但是,对于报人不无启迪:主流大报需要“扛鼎”之作来“顶托”,能“顶托”新闻主题的“扛鼎”之作越多,报纸就会因为众多“扛鼎”的“顶托”而成为“扛鼎”、权威和名牌。
古时,还有人书画作文,把篇章贴在墙上,竖起来、立体端详,看文章是否具有顶天立地、技压群芳的气势和力度。现代报纸,尤其是主流大报,既可平面看,也可立体看;平视之,“后浪”是否“推前浪”或“顶托前浪”,后面的版面是否足以“顶托”今日之专题和主题;立体看它是否能经天纬地、彰显魂魄、卓尔不群,其“四梁八柱”是否足以“顶托”起主流大报这片天,后面的版、低位的图文是否足以“顶托”前面的版、上面的图文及其主题。
9月16日的本报,或全面地看、立体地看,或横看、竖看、“梁”上看、“柱”上看,都是可圈可点、堪称精品的。
“顶托”出境界 “高新视点”成格局
“顶托”有灵魂,出境界。
9月16日本报的境界在导向性、权威性、思想性与新闻性的结合,前者寓于后者中,它们在当日新闻之中、之环,如同优秀作品的思想性寓于艺术性中,在艺术之中、之环,至少是切近和贴近的,既非天外来客、“空降飞文”,也非横空出世、率性而为。
一、三版的处理值得称道,它们把当日的“新闻魂”、“新闻眼”做足了、做亮了。头版的“魂”在通栏标题,关键词是“和谐世界”,“眼”在报眼,三版“妙”在以“三横三竖”顶托头版,即胡主席会见莫桑比克总统、阿尔及利亚总统、印度总理的三幅顶头照片、三条竖题消息,自身的“三竖”也是顶托“三横”,如此一来,一、三版相得益彰,精、气、神便显现出来了。
有了这样的“新闻魂”、“新闻眼”,作为躯干的“四梁八柱”就有了灵魂和眼睛,亦即突出了、做足了新闻主题,这样,整个报纸就活了、生动了、有血有肉了,那些“梁”和“柱”不再是“物”、而是一个活灵活现的人,在高谈阔论、在纵横捭阖、在传道授业,“境界全出”。
“顶托”的“定义”随之出来了:用几块过硬版面、8篇或10来篇过硬文章,组成“四梁八柱”,把今日报纸新闻的主题“顶”起来、“托”出来,使整个报纸“活”起来、灵魂和境界全出来。
如此操作,9月16日的本报就实现了导向性、权威性与新闻性、可读性的有机结合,就“高出一筹”。
9月16日的本报,8个新闻版,发当日新闻31条,除摄影版,刊新闻图片14张,平均每块新闻版至少有一幅“画龙点睛”的新闻图片。它们极大地提升了当日报纸的新闻性、时效性、丰富性和可读性。
经济新闻版的《引种稀有植物、谨防“绿色陷阱”》、文化新闻版的《故宫进行“世纪大修”》、《留住古长安的风骨》、《传媒业将成北京CBD发展支柱》、《文怀沙:为中华文明聚原典》等,属富于导向性、指导性的新闻,在世界平均日产千条重大新闻这样的大背景中,借用“高新技术”一词,它们鸟瞰全国起点高,匡世立典立意高,以科学发展观分析新闻事实、视角新,与那些只是揭露“假、冒、伪、劣”的“暴露新闻”分出高下,可谓“高新新闻”。
视点新闻版的《戒除“网瘾”、素质教育是良方》,作为“走出网络泥沼”系列报道之一,通过专访拯救“网络沉溺”方面的公共救助者、教育专家和有关政府官员,就如何戒除青少年“网瘾”发表意见,提供最新研究成果、最新权威数据,站得高、看得深、问题新,与那些专事“杀人放火”的“社会新闻”迥然大异,给人以“高新视点”的印象。
由是观察,本报“高新新闻”、“高新视点”形成格局,显示出别于其他媒体新闻和视点新闻的格调及品味,走着自己的路。它们都是“擎天柱”,“顶托”着执政党的机关报,意在通过契而不舍地努力,把它不断推向高峰。
高峰需“顶托”,“顶托”出高峰。
不过,“顶托”也好,“高新新闻”、“高新视点”也罢,均来自阅读9月16日本报的感悟,属“读后感”,不是“科学论文”,远非落实导向性、权威性与新闻性、可读性结合的方式方法的全部,而只是追寻这种结合过程中的点滴思考,作为一篇“阅评”,将它们提出来,请指正。
(责编:朱书缘、赵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