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 理论 >>
提高质量是推进城镇化的当务之急——
访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陆学艺
记者 于春晖
2013年07月23日15:46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近年来,农民工市民化、征地补偿等与推进城镇化有关的问题引起人们热议。如何贯彻落实中央精神,更好地回应人民群众关切,让城镇化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广大人民群众?记者就此采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北京工业大学教授陆学艺。

强调提高质量抓住了推进城镇化的关键

记者:中央将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确定为今年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当前为什么强调提高城镇化质量?

陆学艺: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是中央根据国际国内大局作出的重大决策。强调提高城镇化质量,抓住了推进城镇化的关键。上世纪,我国城镇化严重滞后于工业化。进入新世纪以来,城镇化进程大大加快。2002年到2011年,我国城镇化率平均每年提高1.35个百分点,城镇人口平均每年增长2096万人。这成为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巨大动力,但也因短期内大量人口涌入,城镇空间规模急剧膨胀,很多城镇特别是大城市正在出现交通拥堵、环境污染、房价上涨、社会矛盾频发等城市病的征兆。

推进城镇化,提高城镇化质量,应先提高存量的质量,再做增量。应投入相当的人力、财力、物力,加强城镇建设,防止和治理城市病,使城镇成为功能完备、宜居宜业、环境友好、社会和谐之地。这是提高城镇化质量的关键。下一步,各地继续推进城镇化,一定要按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办事,根据自身实际有计划、有步骤、有条件地进行。有些地方脱离实际,赶农民上楼,结果并没有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反而给他们带来很多不便。这种违背农民意愿的城镇化不能再搞了。

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记者:伴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业转移人口进入城镇,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为推进城镇化的重要任务之一。对此,您有什么看法和建议?

陆学艺:提高城镇化质量,要坚持以人为本,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农民工等已住进城镇的农业转移人口,为城镇发展付出了辛勤劳动、作出了巨大贡献。但他们在城镇工作遇到了同工不同酬、同工不同时、同工不同权的问题,在城镇生活面临社保难、子女入学难、看病难、住房难等问题。这是很不公正的,是公共服务、社会管理跟不上造成的,是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城镇化质量不高的具体表现,需要通过深化改革、科学发展加以解决。

有人认为,解决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问题,会给城镇增加很多额外负担。这是一个认识误区。农业转移人口是城镇社会财富的创造者,每年又交了各种税费,大多还交了社会保险,理应获得与其付出相称的待遇。同时,解决好这一问题,能够增强他们的消费能力,从而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强劲动力;能够为统筹城乡发展、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奠定坚实基础;能够促进许多困扰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的解决,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实现和谐发展。因此,建议对已进入城镇的农业转移人口开展深入细致的调查,准确掌握其数量和结构、就业情况、分布情况、居住情况以及去留意愿等,为制定经济社会政策和城镇规划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推进城镇化需要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

记者:人口大规模转移流动,城镇规模迅速扩大,对社会建设和管理提出了新挑战。对此,我们该如何应对?

陆学艺:在城镇化进程中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提高城镇化质量的又一个重要着力点。当前,人口转移主要是流向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应重视这些地区乡镇、街道和社区的社会建设和管理工作,鼓励它们先行先试。东部地区有些城镇发展非常快,例如广东东莞的虎门镇,经济发展迅速,已经聚集近百万人,但还是一个镇的行政建制,只有80多个在编干部,虽然聘用了数倍于此的辅助人员,但管理的难度还是很大。这种情况在经济发达地区比较普遍。有很多乡镇、街道管十几万、几十万人,也有一些街道下的社区管好几万人。应适应这种发展实际,及时调整基层行政组织结构,构建科学合理有效的社会管理体制。

当然,公共服务也要跟上。与户籍人口相比,现在转移人口大规模增加。例如深圳的户籍人口只有280多万人,而常住人口达到1200万人,实际管理人口超过1500万人。面对庞大的实际人口规模带来的需求,根据户籍人口配套建设的公共管理机构及其提供的公共服务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推进城镇化迫切需要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 

( 2013年1月27日《人民日报?观察版》)

(责编:方蕊娟、朱书缘)

相关专题
· 人民日报理论部编者文汇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
48小时排行榜 48小时评论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