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胡锦涛同志强调:“我们既要立足国情,根据已经具备的条件,积极主动地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又要着眼长远,做好长期努力的准备”。这说明,我们必须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长期历史任务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现实课题抓紧抓好。近日,记者就这一话题采访了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李忠杰。
记者: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也是一个重大的现实课题。对此,您认为应该如何认识和把握?
李忠杰: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我国古代就有“和为贵”、“兼相爱”、“天下大同”等社会理想。空想社会主义者也曾经提出过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和谐,作为一种理想的社会状态,从古至今一直受到人们的期盼。正因为如此,我们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和目标。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实现这样的社会理想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理想,代表着人们的期盼和向往,它能够给人以信心和力量,促使人们通过自己的努力把它转变为现实。但无论如何,理想并不等于现实,任何理想都要通过不断努力才能逐步转化为现实。没有实际的努力过程,一切理想都无法实现,就会成为空想。
记者:这就是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不断把理想转变为现实的过程,需要做好长期奋斗的准备,像万里长征一样,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迈进。
李忠杰:是的。胡锦涛同志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样的和谐社会是非常美好的,但这些基本特征并不是已经达到的现实状态,而是需要不断努力实现的目标。所以,胡锦涛同志用的是“所要建设的”、“应该是”这样的表述。很显然,“应该”是应然,而不是实然。这个理想,需要我们作出极大的和长期的努力,才能逐步成为现实。
一个社会是否和谐,取决于很多因素和条件。新世纪的中国,虽然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但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我国生产力和科技、教育等还比较落后,经济体制和其他方面的体制还不完善,人民生活水平还不够高,贫困人口还为数不少,资源和环境的压力很大,民主法制和思想道德建设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总体而言,我国仍然处在并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社会的主要矛盾,这个基本判断没有变。在这样一个阶段,必然存在着很多不和谐的现象和因素。有些不和谐问题可以在短时间里加以改善,而有些不和谐问题将会伴随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重大的现实任务,也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记者:在这样一个过程中,应该怎样认识和处理和谐与不和谐两种因素的关系呢?
李忠杰:社会是否和谐,并不是看是否彻底消除了不和谐因素,而是看整个社会的和谐因素是否占主导地位,特别是要看一些关键的领域、环节是否比较和谐。所以,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并不是指望达到一种绝对和谐的状态,更不是给自己设定一个不切实际的目标,而是要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的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的因素,在整体上保持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相对和谐,特别是消除或减少一些影响全局的不和谐因素,使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更加全面、均衡和协调地发展。
记者: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否具有一定的阶段性特征呢?
李忠杰:社会发展的阶段不一样、条件不一样,社会的和谐程度也不一样。在不同的阶段,社会发展有不同的特点和要求,在社会和谐方面也会遇到不同的问题,因而构建和谐社会也有不同的任务。而且,和谐因素的增长并不是直线式的。今天比较和谐,明天也可能不太和谐;原有的不和谐因素消除了,又可能产生新的不和谐因素。由于这样一种变动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也就必然表现出阶段性特征。这种发展的过程与阶段,总体上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进程相联系。所以,我们应当充分认识和谐社会建设的这种阶段性特征,坚持从不同阶段的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解决存在的问题,完成该阶段需要解决、能够解决的任务。总的目标是坚定的、一贯的,但不同阶段的具体目标则会有不同的特点和内容。
记者:面对这样一个长期的历史任务和重大的现实课题,当前我们应该如何努力?
李忠杰:要胸怀远大目标,脚踏实地前进。既看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长期性,又看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紧迫性,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贯穿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过程,贯穿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过程。应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提出和完成我们的任务,着力解决现实生活中最紧迫的课题。当前,就是要按照中央的要求,切实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发展社会主义民主,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处理好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和治理工作,做好保持社会稳定的工作。
(人民日报2006年9月27日第九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