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理论

把生态文明融入四个建设

王玉庆

2013年07月19日08:17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关系人民福祉、民族未来,关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顺利实现。党的十八大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并强调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贯彻落实这一部署,是生态文明建设取得实效的关键。

融入经济建设。关键是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低碳发展以节能和减少矿物燃料消耗为重点,以保护环境、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为目标。循环发展主要是解决资源特别是矿产资源的高效利用及其开发利用中的环境污染问题,强调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绿色发展是一个更全面的概念,可以看作发展绿色经济的简称。按照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定义,绿色经济是可促进提高人类福祉和社会公平,同时显著降低环境风险的经济。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应把握好以下三点:一是在确定经济发展的目标、任务时,明确生态环境保护和能源资源消耗的目标、任务,并加强考核奖惩;二是制定相应的经济政策,解决环境保护问题的外部性和公平性问题;三是以研发和推广绿色技术为重点推动技术进步,强化相关标准和规划的制定。应注意的是,鼓励创新不仅仅是鼓励科技创新,而且包括鼓励管理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等。

融入政治建设。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政治建设,重要的也有三点。一是加快制定和修订同生态文明相关的环境和生态保护法规。注重用法律明确政府、企业、公民以及社会组织在环境与生态保护方面的责任、权利和义务,明确划分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在这方面的职能和权力。相关的法律规定应在环境保护和资源开发利用上体现社会公平正义。二是建立科学完善的政府及领导干部政绩考核、评价、奖惩制度和办法,形成正确的施政导向。三是加强学习教育和宣传引导,努力将中央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思想变成全党、全社会的自觉行动。

融入文化建设。首先是思想观念的转变。应根本转变对环境与经济关系的认识。过去人们认为环境问题是经济发展带来的,把环境看作经济大系统的一部分。实际上,经济发展包括人类社会生存发展都应建立在环境与生态承载力之上,经济系统是环境大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应正确认识什么是高质量的生活,不能把物质消费的多寡看成衡量生活质量高低的最重要指标、甚至唯一指标,有利于健康、亲近自然、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可能是更为重要的因素。其次也是很根本的一条是价值观念的转变。应把人类的道德关怀覆盖到大自然和生物界,正确认识人在自然界中的地位及价值体现,从中华传统文化中汲取尊重自然、善待自然的精华,形成新的生态文明价值观。第三是努力推进可持续的消费和生产。消费观念和生活方式的转变不仅是物质层面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一种文化现象。既应完善基础设施,满足人民群众的生活需要,又应限制过度特别是奢侈消费。在产品生产方面,从设计一直到最后回收、循环再利用,都应严格衡量其对环境的影响。这应成为一种社会文化。

融入社会建设。首先是信息的公开透明。环境是公共资源,环境问题涉及人民群众利益,环境信息的公开透明是更好地发现和解决环境问题的重要前提。其次是公众参与,包括参与影响环境的建设项目的决策和执行过程,参与环境政策、规划的制定和执行监督等。群众维护健康、改善环境的强烈愿望是环保工作最强大的动力,群众的支持和参与是政府采取政策措施的重要社会基础。第三是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特别是发挥已登记注册的各类环保社团的作用。它们可以成为政府和公众沟通的桥梁、纽带,反映公众的环境诉求,传递和解释政府的政策规定和环保作为,监督和指导企业改善环境管理,是一种重要的社会润滑剂。

(作者为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理事长) 

《 人民日报 》( 2013年07月19日 07 版)

(责编:万鹏、赵晶)
相关专题
· 人民日报理论版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