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 理论 >>
论美学视野下新闻意境的审美创造
王琦
2013年07月16日13:20   来源:吉林日报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新闻作品和艺术作品一样都是客观事物的反映,属于社会精神层面的产物。从美学角度来看,新闻作品的采写过程本身也是新闻作者的一种审美感知、审美体验、审美加工的过程,新闻阅读同样也会产生一种审美愉悦心理。意境作为一种审美高级形态,既存在于艺术作品中,也同样存在于新闻作品中。所谓意境是指一种情藏于景的隐性表达。情感的隐性表达导致了一种不确定性和解读空间的开放性,因而便于接收信息符号的人发挥无限的联想和想象,进行创造性的审美解读,从而就生成了一种言外之意,一种超乎象外的审美体验。由于新闻作品和艺术作品有着各自不同的本质特征,所以在美学的内容和形式上会存在异同,在意境营造和表现过程中也应有各自所遵循的原则。笔者认为,新闻的意境创造应遵循“新、意、美、简”四个原则,即境由新生,境由意生,境由美生,境由简生四个原则。

境由“新”生。意境可以让人在深沉旷远的审美空间里获得一种超越现实的审美体验,为了营造一种超越具体物象的审美意境,艺术作品可以通过移情、虚构、蒙太奇等多种艺术手法来加以表现。但新闻作品的意境必须构筑在现实具体事物的基础上。在新闻写作过程中,官话、套话等程式化的语言很难营造出意境化的美学效果,过分使用艺术化、文学化的诗意语言又会有哗众取宠之嫌,而且也违背了新闻语言客观、真实的要求。运用富有新意的个性化语言既避免了程式化又不违背新闻的客观与真实。通过个性化的语言叙述事件、描绘场景、刻画人物,本身就体现了作者的一种审美情感,同时营造出一种韵味持久的意境效果。

境由“意”生。“意”指的是人的一种主观意向,《说文解字》中解释为“意,志也。”意,表达的是一种主观的情感倾向。从美学角度来看,这种意就是作者的一种审美情感和审美理想追求。因此,营造新闻意境美离不开新闻作者自身对真、善、美的审美追求。事实上,新闻写作作为一种精神生产和审美活动,不可能做到绝对的真实与客观,因此不可避免地具有一定的情感倾向性,所以通过新闻价值与审美价值来衡量和确保新闻的正面引导功能就显得尤为重要。由于受新闻的真实、客观、公正、全面等基本原则和其舆论监督引导的社会功能要求所决定,新闻写作的审美情感具有强烈的社会功利性与隐蔽性。这一点与艺术创作的审美情感有所不同,艺术创作可以发挥无尽的联想,营造超时空的审美意境。新闻作品中的新闻意境必须是构筑在以事实为基础的“情境”之上。

境由“美”生。“美者,甘也”——《说文解字》运用通感诠释了美的定义,意指一切能让人产生某种愉悦心理的事物。意境是由这些能让人产生愉悦心理的无限美的元素共同构筑而成,新闻意境作为一种审美高级形态,同样也是由具有审美价值的事实存在所构筑。马克思主义认为:“所谓价值,就是客体与主体需要之间的一种特定的关系。”同理,审美价值,也就是审美客体与审美主体之间的特定关系,即满足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的审美需要,给审美主体以审美享受的价值。因此,挖掘新闻信息的审美价值,就是要从繁杂的信息中提炼出最能满足人的审美需要的部分。然而,从哪里去寻找和挖掘这些信息的关键点呢?笔者认为,故事就存在于能满足读者某一方面审美需求的事实细节里。正是这些新闻细节描写勾勒出一幅幅具有审美意义的新闻图景,营造出新闻的意境美。

境由“简”生。从美学角度来看,意境作为一种超乎象外的无限审美意象,常采用烘托、渲染、象征等艺术手法来营造一种深层旷远的意境美。此外,作为文学艺术作品,也可以轻描淡写,以表云淡风清之意,言少意多,含不尽之意于言外。相对而言,新闻作品更注重简洁美,新闻意境的营造更多的是通过简练的语言,白描的手法加以表现。“简”的外延可以扩展为简介、简要、简明、简约等语义更明晰的或更有所指的概念,“简”本身就意味着一个敞开的空间,可以包含丰富的内容,蕴含无限的丰富性。简单在开启人们想象力方面比复杂更为有力量,因为它提供了更大的空间。简朴因超越了自身的杂多与混沌而获得了简化,正如《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中所描绘的:“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文章语言简练,蕴含丰富,意境恢宏。寥寥数笔就将人民解放军胜利渡江的壮丽场面描绘得淋漓尽致,使人民解放军的英勇气势和豪迈激情跃然纸上,读之使人振奋,使人鼓舞。这样一种雄壮意境美的营造与获得不仅仅来自于文本语言要素自身的组合,而且也来自于作为读者和感受者的心理互动,正是这样一组简单的语言符号组合为读者营造了一个无限开放的想象空间与超乎象外的审美空间。

(责编:吴斌、常雪梅)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
48小时排行榜 48小时评论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