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 理论 >>
在学术研究教书育人团队建设中实现梦想
——访长白山讲坛首席讲座、吉林大学资深教授孙正聿
2013年07月16日13:18   来源:吉林日报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孙正聿教授

  编者手记

  今年以来,省委宣传部、省社科联整合省内社科理论资源打造“长白山讲坛”,作为全省的公共文化传播和共享学习平台,致力于宣讲理论政策、普及社科知识、弘扬科学和人文精神,提升公众人文社科素养,推动文化大省建设。2013年度“长白山讲坛”开设理论政策解读、人文社科知识普及、精神家园构建三个主题板块,请不同领域、不同学科、不同专业专家学者、实际部门同志,组织系列主题报告。精神家园板块以“构建精神家园享受智慧人生”为主题,分为生活世界与精神家园、现代文明与精神家园、中国梦与精神家园等六讲,7月19日开始,每月两讲,持续到10月底。吉林大学资深教授孙正聿被聘为长白山讲坛的首席讲座之一,7月19日将在省宾馆做“生活世界与精神家园”讲座。为使大家更好地了解孙正聿教授,本版刊登本报记者的访谈,以飨读者。

  ●孙正聿1946年生于吉林省吉林市,1977年考入吉林大学哲学系,1990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92年晋职为教授,1994年遴选为博士生导师,1996年任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院长,2000年任清华大学首位特聘访问教授,2001年任吉林省高等教育首批特聘教授,2009年被聘为吉林大学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现为国家重点学科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科带头人、国家级教学团队哲学学科团队负责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吉林大学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心主任。第十、十一、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教育部学风建设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哲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

  作为长白山讲坛首席讲座、吉林大学资深教授,孙正聿不论是在学术研究上,还是在教书育人和团队建设上,都取得突出的业绩。十年前的2003年金秋,在全国首届高等教育教学名师颁奖大会上,孙正聿教授代表全国高校百名获奖者作了题为“站在大学的讲台上”的发言,《人民日报》以“讲出哲学的魅力”为题报道了他教书育人的先进事迹。2010年,孙正聿教授的著作《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研究》入选首批“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并于2012年获得“第四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光明日报》以“时代精神的哲学探索”为题展现了他在学术研究等方面为实现梦想而不懈的追求。近日,本报记者就学术研究、教书育人和团队建设等有关问题,采访了孙正聿教授。

  记者:作为国家重点学科和国家级教学团队的带头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负责人,您是怎样以自己的丰硕研究成果推进了我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和哲学学科建设、以坚定的理论自信推进了理论建设的?

  孙正聿教授:我主要研究领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哲学基础理论,已出版《理论思维的前提批判》、《崇高的位置》、《哲学通论》、《马克思辩证法理论的当代反思》、《思想中的时代》、《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研究》等多部学术专著,并出版了九卷本《孙正聿哲学文集》。同时,在《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新华文摘》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曾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二奖,四次获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1999年获国家图书奖提名奖,2009年获中华优秀出版物提名奖,2012年获中华优秀出版物奖。代表作《哲学通论》作为“20世纪经典”收入“中国文库”,《思想中的时代》收入首批“当代中国哲学家文库”,《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研究》收入“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

  在哲学研究中,我提出并论证了一系列在学术界产生重要影响的学术观点:其一,哲学是对理论思维的前提批判,即把理论思维的“不自觉的和无条件的前提”作为自己的批判对象,变革人们构成思想的诸种前提,从而变革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审美意识和实践活动;其二,哲学的本体论是一种追本溯源式的意向性追求,是一种理论思维的无穷无尽的指向性,为人们的全部思想和行为提供世界观意义的根据、标准和尺度,“本体”永远是作为中介而自我扬弃的;其三,哲学作为“思想中的时代”,既不是以“表述”方式陈述时代的经验状况,也不是以“表达”方式传递人们对时代的情感意愿,而是以“表征”方式塑造和引导新的时代精神,“表征”是哲学的存在方式;其四,辩证法理论是关于思想具体的理论,黑格尔的辩证法是思想的内涵逻辑,马克思的辩证法则是以《资本论》为标志的历史的内涵逻辑;其五,马克思主义哲学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出发去看待人与世界的关系,实现了哲学史上的从解释世界到改变世界的哲学革命,把寻求“世界何以可能”的哲学变革为探索“解放何以可能”的哲学;其六,以哲学方式面向现实,需要时代精神主题化、流行观念陌生化和基本理念概念化,使哲学真正成为“思想中的时代”;其七,以“从两极到中介”(1988)、“从体系到问题”(1994)、“从层级到顺序”(2001)为题概括了现代哲学的革命、当代哲学主流和当代哲学趋向,表征了我们时代的时代精神,并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哲学的历史与逻辑”为题总结了当代中国哲学的发展历程和时代使命。当然,还有很多国家级重大课题的研究成果和著作、论文,都是围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来进行研究的。

  记者:据了解,您讲授的哲学课是吉林大学一道靓丽的景观:无论是给本科生讲授基础课和共选课,还是为研究生讲授专业课和选修课,教室里总是座无虚席,甚至过道里也挤满学生。您是怎样把一科枯燥的哲学理论课讲得如此生动而又有吸引力,并能取得如此令人感动的教学效果?

  孙正聿教授:简洁地概括为4个字:有理、讲理。“有理”就是把道理搞清楚;“讲理”,就是把道理讲明白。我的每门课,甚至每堂课,教学内容都是以坚实的研究成果为基础的。我在1995年创建的“哲学通论”课,从第一章的“哲学的自我理解”到最后一章的“哲学的修养与创造”,每章内容都有相应的学术论文作基础,《哲学通论》一书成为全国高校哲学专业普遍使用的专业教材和非哲学专业的人文素质课教材。“‘哲学通论’课程和教材的建设和推广”于2001年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国家精品课程‘哲学通论’在非哲学专业中的普及与推广”又于2005年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哲学通论”还被评选为首批国家级精品课程,并被确认为首批“视频公开课”在全球公开播放,产生了广泛影响。我最为看重三个东西:一是思想,二是逻辑,三是语言。所谓“思想”,就是要有独立的创见,这就需要“在有理上跟自己过不去”;所谓“逻辑”,就是要有严谨的论证,这就需要“在讲理上跟自己过不去”;所谓“语言”,就是要有优美的表达,这就需要“在叙述上跟自己过不去”。我每次走上讲台,都只带一支粉笔、一杯茶,从宏观线索的勾勒、微观细节的阐述、逻辑分析的独白、讲解视角的转换、典型事例的穿插、思想感情的交流、疑难问题的提示、人格力量的感染、理论境界的升华,直至恰到好处的板书,把听者带进引人入胜的境地。“激发学生的理论兴趣,拓宽学生的理论视野,撞击学生的理论思维,提升学生的理论境界”,是我的哲学教学的基本理念。我认为,教学的过程就是育人的过程,育人的过程就体现在教学的过程,教学和育人是水乳交融的。

  记者:研究生教育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您是如何以“做学问”的自觉意识培养研究生的?

  孙正聿教授:培养研究生重在引导学生认同学术、学科和学问,形成做学问的自觉意识。硕士生教育应注重“寻找理论资源,发现理论困难,坚持独立思考,作出理论论证”;博士生教育应注重“抓住基础理论,稳定研究方向,创新理论思路,进行课题研究”。在整个培养研究生的过程中,应注重引导学生体会“名称与概念、观察与理论、苦读与笨想、有理与讲理、学问与境界”的辩证关系,真正学会做学问。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必须注重“三个积累”:一是文献积累,使自己“得道于心”;二是思想积累,使自己“发明于心”;三是生活积累,使自己“活化于心”。在研究生培养中,要有四个“真”字:一是真诚,要有抑制不住的渴望;二是真实,要有滴水穿石的积累;三是真切,要有举重若轻的洞见;四是真理,要有剥茧抽丝的论证。只有这样,才能使求真、求实、求深、求美的学风蔚然成风。

  记者:学界公认,您的教学成果师生有口皆碑。那么您对学术团队建设的理念是什么?

  孙正聿教授:在我看来,个人的成果是第二位的,团队的建设是第一位的,应以“大气、正气、勇气”的基本理念建设国家重点学科和国家级教学团队。学术资源是建设学术团队和教学团队的体制性支撑,如何争取学术资源则是团队学风建设的重要内容。在争取学术资源中,要始终秉持一个基本理念,这就是以团队建设的“实力”、“声誉”和“论证”争取学术资源,在争取学术资源的过程中强化团队的学风建设。“实力”是争取学术资源的根基,要保持和发扬哲学基础理论研究的特色、优势及其团队的自觉意识。争取学术资源,需要良好的“声誉”,要倡导学者之间在人格上相互尊重,在学问上相互欣赏。学界的良好风气,首先是学者要在人格上相互尊重,成为学界的朋友;其次是学者要在学问上相互欣赏,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争取学术资源的过程,是总结经验和发现问题的过程。

  对于填报的每项成果,我总是组织团队进行分析和比较,自我评价这些成果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对于填报的每个数据,我也总是组织团队进行审核和分析,以真实的统计资料展现团队的实力;对于申报的每份材料,要字斟句酌,逐项修改,甚至不放过任何一个错别字。只有每件事情都认真,才会养成认真的习惯,形成团队的正气。

  后记:自2006年任教育部哲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以来,孙正聿教授先后创办了《中国哲学教育通讯》,发表了大量关于哲学教育改革的论文,撰写了《中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报告(哲学卷)》,为推进哲学教育改革,出了自己的一份力。在担任吉林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期间,孙正聿教授以“明确职责、坚守原则、以身作则”的基本理念开展工作,以钱学森的“姓钱不爱钱”和“离经不叛道”的崇高境界引导学术研究,积极推进学校的改革创新;以“忙别人之所闲,闲别人之所忙”和“乐于每日学习”,为终生探索的座右铭,把全部的时间、精力和心血都投入到哲学研究、教书育人和团队建设之中,在繁荣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高等教育改革和培养创新型人才中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追求崇高的理想,献身崇高的事业,完善崇高的人格,臻于崇高的境界,这是他所追求的。(崔瀚文 田文广)

(责编:吴斌、常雪梅)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
48小时排行榜 48小时评论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