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 理论 >>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着力点、拉动力、突破口
2013年07月14日14:38   来源:光明日报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最近,诸多同志都在探讨怎样才能涉过深水险滩到达经济体制转型彼岸,也都在期待中央拿出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顶层设计、路线图和时间表。笔者认为,这里的关键在于:抓住着力点、凝聚拉动力和选准突破口。

  着力点 在“三个层面”选择

  我们通常讲的经济体制转型,是指由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过程。经济体制转型涉及面广、交织性强,只有弄清涉及的内容及其相互关系,才能选准转型的着力点。

  从涉及内容看,大体可以分为三个层面。一是与经济体制转型处于同一层面且有密切联系的内容,主要包括政治体制、社会体制、文化体制、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二是同属经济体制转型范畴并处于同一层面的内容,主要包括政府与市场关系改革、要素市场化改革、财税体制改革、金融体制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三是属于市场经济主体并处于同一层面的内容,主要包括公有经济实现形式改革、非公经济实现形式改革、混合所有制经济改革等内容。

  从相互关系看,每一项改革都是密切联系的。经济体制转型与政治体制、社会体制、文化体制、生态文明体制等四项改革内容紧密相连,经济体制转型需要与其他四项改革尤其是政治体制改革统筹谋划,同步推进;政府与市场关系、社会保障制度、公有经济实现形式、非公经济实现形式等方面的改革构成了经济体制转型不可分割的主线。这条主线不仅直接关乎到经济体制转型的成败,而且直接左右着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要素市场化、金融体制、财税体制和收入分配制度等领域的改革,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直接决定着经济体制转型的进程。

  从着力点选择看,应当抓住关键环节。“五位一体”建设应突出抓好经济体制转型,其他四个方面的改革,都应围绕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谋划和推进;直接决定经济体制转型成败的改革内容,应当以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关系为核心;要素市场化改革应把着力点放在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和农村征地制度改革上;金融体制改革应立足国内,兼顾国际,积极稳妥推进;财税体制改革涉及面广、情况复杂,是一块最难啃的“骨头”,应当按照既要促进科学发展,更要倾斜改善民生的思路,制定周密规划,稳妥组织实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应当按照十八大确定的“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保护合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的原则,制定具体政策和操作办法,健全相应法规体系,扎实稳妥向前推进。

  拉动力 要靠“三驾马车”

  实现经济体制转型,必须依靠改革、开放、管理“三驾马车”合力拉动。

  从过去的实践看,不强化开放和管理,改革就难以收到应有成效。这里的根本原因有三个:一是关起门来搞改革,搞不出什么名堂。原因是,只在原有体制内搞权和利的上下转移,没有打开国门看世界,没有吸取发达国家市场经济运行的长处,没有触及原有经济体制的要害,因而不可能取得成功。二是打开国门搞改革,才能搞出效果来。2001年,我国加入WTO,真正开启了“开放倒逼改革”的历程。在这之后,步步深入的开放举措,打开了我国市场与国际市场的通道,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也为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宝贵经验,增添了动力。三是管理水平上不去,改革开放成果就会大打折扣。回顾我国加入WTO以来的改革开放过程,最大的遗憾是管理没有紧紧跟上,以致花了大量资金引进的市场化运作办法和若干先进设备,没有能够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

  改革、开放、管理这“三驾马车”是一个有机整体。其一,拉动经济体制转型,首先需要深化改革出力;而深化改革则需要扩大开放助力,需要强化管理巩固成果。其二,拉动经济体制转型,必须扩大对外开放,扩大开放则需要深化改革奠定基础,需要强化管理做好保障。其三,拉动经济转型离不开强化管理,而强化管理则需要深化改革提供动力,需要在扩大开发中历练提高和吸收先进经验。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三驾马车”不是孤立运行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因果循环的。也就是说“三驾马车”齐头并进,才能有力拉动经济体制转型;若有一驾拉不好,都会制约其他两驾作用的发挥。“三驾马车”的重要程度和作用,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动态变化的。在改革成为经济体制转型主要拉动力时,改革的重要程度最高,发挥的作用最大;在需要“开放倒逼改革”的情况下,开放就会发挥比改革更大的作用;在经济体制转型攻坚任务基本完成,需要修订和制定更多法律法规的时候,管理则会发挥比改革、开放更为重要的作用。

  当前,经济体制转型面临一系列重大矛盾和挑战,要清除体制机制障碍、化解参与经济全球化竞争遇到的矛盾并与国际规则和惯例接轨、将改革开放成功经验和做法转化为法律法规和基本政策,正是“改革、开放、管理”这三个范畴所对应的内容,也正是解决矛盾和问题的基本手段。

  突破口 营造活力企业

  从30多年的改革实践看,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一直是以企业的改革作为突破口倒逼重要领域改革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由否定到认可、由阻挠到支持,推进了农业体制的改革,使“三农”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包”字进城,改变了职工吃企业“大锅饭”、企业吃国家“大锅饭”状况,激发了职工和企业的积极性,推动了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现代企业制度的推行,扭转了企业管理的落后局面,促进了宏观经济管理体制的改革,推动了与国际惯例和规则的接轨。这些都表明,只有把企业这个市场主体作为改革的突破口,才能辐射和推动整个经济体制改革。

  我国正在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主要包括市场体系、市场主体、调控体系、法律体系四大支柱。营造活力企业这个市场主体,对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因为,其一,企业是市场的细胞,只有承认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才能具有建立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前提。其二,只有确立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地位,才能激发企业生产经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最大限度地利用分散在社会中的各种要素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其三,只有企业遵循价值规律、供求规律和竞争规律,展开公平、有序的充分竞争,才能形成按市场规律运行的市场经济体制。

  应当认真总结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和推行现代企业制度等市场主体改革倒逼重要领域改革的经验,以营造活力企业为突破口,倒逼经济体制改革,使经济体制更加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一是要加快推进要素市场化改革,二是要按照保证企业公平参与市场竞争的要求,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三是要按照保证企业同等受到法律保护的要求,加快建立完善法律体系。(作者系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

(责编:谢磊、赵娟)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
48小时排行榜 48小时评论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