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我国宏观调控政策的重心在于实行需求管理的反周期政策,如1998年之前的紧缩总需求和1998年以来的扩张总需求,都是系统运用凯恩斯的需求管理政策,对供给管理政策的运用则不够重视。
需求管理政策的局限性
需求管理针对的是经济的短期总量失衡,政府应用需求管理可以重振市场信心。但在我国,需求不足并不是因外生冲击造成的短期现象,也不是需求的全面不足,而是有效需求不足与有效供给不足共存。在这种情况下,基于需求管理的调控策略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首先,因居民消费需求相对不足,经济增长不得不依赖政府支出和投资需求。投资主导的经济增长使得我国投资与消费的结构性失衡矛盾进一步突出。其次,为了提高调控能力,资源纵向集中日趋明显,不但造成社会福利的巨大损失,也使财政政策风险不断加大。2011年我国中央与地方财政赤字总额已达2.95万亿元(其中,中央财政赤字0.65万亿元,地方赤字2.3万亿元),已经超过当年GDP总量3%这一通常所说的警戒线。最后,需求管理的宏观调控策略使经济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弱化,对宏观调控过度依赖,以扩大政府公共投资为主的调控措施干扰了市场对资源的有效配置。
注重供给管理是必然选择
需求管理政策具有短期性效应,对于总量失衡的调控快而且较为有效,但对于长期性效应的结构失衡的调控,则难以见效。经过30多年的经济体制改革,结构性失衡已成为当前我国宏观经济失衡的主要表现。针对我国宏观经济失衡的新特征,单纯地或者是过多地采用凯恩斯的需求管理政策是远远不够的,要更加注重供给管理政策。供给管理政策通常适用于调控由于结构失衡而造成的有效供给不足。凯恩斯主义注重需求管理政策而忽略供给管理政策是因为其大的逻辑是供给问题可完全由市场自发解决,因而不会出现有效供给不足问题。
在我国,不论是出现较明显的流动性过剩压力和通胀压力,还是其迅速演变为流动性不足和通缩压力,都存在某些领域明显的有效供给不足、投入滞后,即结构性的供需失衡。当前,我国有效供给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产品品种供给不足。目前,发达国家产品种类总数为150万种左右,而我国仅在50万种以下。我国大百货商场商品品种仅3万种,而国外大商场商品高达30万种。第二,产品品质缺陷。一方面,产品质量问题严重。国家质监局重点监控129类产品,近年抽查的产品合格率均低于80%。另一方面,假冒伪劣商品屡禁不止。产品品质缺陷的大量存在,势必遏制有效需求,形成无效供给。第三,产品开发与创新步伐不快,供给对消费需求的带动作用不强。由于企业开发与创新能力较弱,造成粗加工、低附加值的产品多,而精加工、高附加值的产品少,居民的多样化需求不能得到满足。第四,服务产品稀缺。目前,我国服务生产值在GDP中只占40%左右,而世界平均水平在50%以上,发达国家在70%以上,而且我国服务业中传统服务业为商业、餐饮、摊档占较大比重,新兴服务业(信息、金融保险业、中介服务业等)严重不足。
因此,我国当前的结构性供求失衡不仅是总量失衡的突出表现,而且有其深刻的经济结构原因和体制性等多方面原因,包括产业结构、资本结构、产品结构等方面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失衡。所以从根本上消除结构问题,不仅需要短期的需求管理政策,更需要长期的供给管理政策。
改善和增加有效供给的政策手段
根据供给学派的思想,当有效供给不足时,唯一可供选择的出路是改善供给。结合我国具体情况,最主要的就是通过调整投资主体、放松管制、减税、创新激励等宏观和微观制度改革,为宏观困局提供根本解决手段。
一是打破垄断,优化投资结构,提高资本供给效率。提高产品有效供给的关键是提高资本供给效率。供给学派认为,提高资本效率必须减少政府投资,加大民间投资。政府是非生产性的部门,它兼具多重的社会目标,因而一定程度上会忽视供需结构和投资结构。因此,要打破垄断,加强竞争,鼓励民间资本进入社会供给基础设施与第三产业。
二是通过结构性减税,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供给学派的政策主张以减税为核心,认为减税应该是永久和全面性的。然而,实际情况使我国目前的减税不能是全面的而只能是结构性的。由于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政府开支巨大,全面的减税必然使我国财政面临巨大压力;我国产业结构落后,如果全面减少各个产业的税收,会使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步伐放慢。
三是通过支持企业技术创新,增加有效供给。供给学派的代表人物乔治·吉尔德认为,货物过剩是表面的,其深层次原因并非需求不足,而是缺乏创造性生产,缺乏新的供给和由此导致的新的需求。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关键是政府要创造促使企业不断创新的环境。第一,建立企业公平竞争的外部环境,促使企业只能通过工艺创新、产品创新来获取更多利润;第二,发挥国家级研究基地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作用,支持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建立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换的有效机制;第三,严格保护知识产权,为推进创新提供制度保障。
四是有效增加服务供给,满足多层次服务消费需求。要鼓励和支持民间资本进入服务业;鼓励服务性企业采用新技术和新设备、运用现代经营方式和管理理念改造提升传统消费性服务,促进休闲娱乐、文化创意等现代消费性服务业发展;要注重扶持金融业、保险业、信息咨询业等新兴服务业的发展,积极拓展新型服务业态;提高服务业从业人员素质,加强专业化技能、规范化服务的培训。(作者单位:河北经贸大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