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 理论 >>
避开“中等收入陷阱”唯有依靠改革
2013年06月27日13:43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随着我国进入中等收入阶段,能否避开“中等收入陷阱”成为近年“两会”代表委员关注的热点之一。特别是在去年我国经济增长本世纪以来首次跌破8%以后,对未来中长期增长前景担忧声音增多。今年“两会”代表委员对此基本的判断,一是我国经济增长潜力大,二是亟须综合改革。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政协大会发言题目就是“以改革红利释放发展潜力”。他认为,到2020年我国内需规模有可能接近百万亿元的级数。如果潜在的消费需求能够得到比较充分释放,就有条件支撑未来10年7%—8%的增长。

根据我国GDP总量粗略估算,2012年我国人均GDP约6100美元。若未来10年能保持7%-8%增速,到2022年我国人均GDP将翻番,超过1.2万美元,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

全国政协委员、世界银行前高级副行长兼首席经济学家林毅夫的预测更为乐观。他认为,若能充分利用后发优势的增长潜力,中国有可能再维持20年的年均8%的增长,预计到2020年就会成为高收入国家,人均收入将达到1.25万美元。

虽然这些预测尚存争议,但与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相比,我国的确具有独特优势:一是大国经济特征,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点明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具有多层次性,回旋余地很大”;二是处于工业化、信息化、全球化“三化”同步时代,三种动力叠加,有机会“弯道超车”。而过去三十年我国就是在不断打破常规中从贫穷、落后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未来仍有潜力实现向高收入国家的跨越,但前提是实现经济社会转型,续深化改革。

今年“两会”已拉启改革序幕,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改革”二字出现54次之多,专门用一节强调“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深入推进改革开放”,并将“勇气”放在“智慧”之前表达改革决心,回应社会对改革的期盼。

全国政协委员、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等学者提出指导改革的理论框架,“构建和发展以改革为核心的新供给经济学”,化解“滞胀”、“中等收入陷阱”等潜在风险。其基本政策主张概括为“双创、双化、双减、双扩、双进、双到位”,即通过鼓励创新、创业,加快城镇化、产业优化,减税、减少行政审批,扩大对亚非拉开放、扩大基于质量和效益的投资,国企和民企共同进步,政府和市场“双到位”,实现中国之必然选择的“三步走”赶超战略。

“中等收入陷阱”概念提出者、世界银行经济学家英德米特?吉尔也认为,中国顺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关键在于继续深化市场化改革,增加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并全面推进城镇化建设和完善法制建设。

“中等收入陷阱”并不是铁律。上世纪后半叶,日本以及亚洲“四小龙”等东亚经济体都顺利跨过所谓的“中等收入陷阱”。作为东亚最大的经济体,我国也有潜力实现这种历史性转变。改革大幕已徐徐开启,人们有理由期待“两会”之后更多改革举措出台。(新华社记者郭洪海、华昶)

来源:《改革是最大红利》

(责编:万鹏、赵晶)

相关专题
· 理论书库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
48小时排行榜 48小时评论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