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理论>>学者专栏>>曾业松专栏>>著作精要

《新农论》农业篇“开篇词”

曾业松

2013年06月18日11:14    来源:人民网

  农业与人息息相关,是最早与人类相伴随的产业。它是古老的、悠久的、传统的;也是最有生命力的,不断现代化的。

  农业是人的衣食之源,生命之源,也是人类家园中最重要的生物链、生态链。人类生存发展离不开农业,而农业发展取决于"天",取决于"地",更取决于人。天不助农,地不利农,人不爱农,农业就无从发展。农业与天、与地、与人同在 。天灾、地患 、人祸,都可能影响和危害农业。

  天有不测风云,时节变化多端。农业要看老天脸色,自然风险无法预料。中国古人讲天时,讲天理。讲天时就是指农业要顺应天时。淮南子刘安发明24节气,教导人们适时耕种,别误农时,别误农事。古人特别讲天理,主张天人合一,要求人们认识自然规律,适应自然规律,按照自然规律办事;要求人们懂气候、季候、物候,一年四季,顺天应变,以求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不过,后来也还有人提出人定胜天,充满了战天的豪气,但对人的智能的估量似乎超越了时代。然而从今天来看,只要有科技创新精神,在某些方面"胜天"一筹,也许是能够办到的。人工降雨就是一个成功的范例。现代化农业既不能违天时、也不能抗天理,只要识天象、得天力,实现天与人的良性互动,而不要盲目地去干与天斗的蠢事,现代农业一定能有一个新景观、新气象。

  地有不同的形、不同的貌 、不同的质,农业生产必须因地制宜,不能摆脱地理环境制约。无地不能生根发芽,贫地不能丰产丰收。什么地种什么?是一个最基本的问题。中国古人讲地利、讲地气。就是根据地形、地貌,择地而耕、择地而林、择地而牧、择地而渔;根据地质、地温,适地选种、适时播种、及时收割、及时收藏。平原、草原、山林、丘陵、湖泊、湿地,不仅产出粮食作物,形成常规农业;而且产出无数土特产品,构成特色农业。现代人利用地理、地力,不仅形成大规模优势产业带,而且构成众多特色产业区,成为农业经济中一道道闪光的亮点。土地是一个深厚而博大的有机世界,蕴藏着供养人类的乳汁。只要我们应用不断发展的地理科学、生物科学,注意保护利用,合理开发,真正做到地尽其用,而不是盲目地去干过度开发的蠢事,就能开创一个生态平衡、特色鲜明、优质高产、安全的、可观赏的新型农业。

  农业问题,最关键的是人。中国古人讲"人和",讲"人治",十分重视人的因素。"人和"不仅是指人际的和谐,而且还包含着人与天地的和谐,即"天人互动"、"天人感应"。"人治"不仅是指对社会、对民众的管理,也包含着对大自然的治理。传统农业主要依靠人的体力。现代农业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和智力。智力劳动是一种创造性劳动,主要体现为科学技术的开发和应用,体现为经营管理的改革和创新。古代中国,农学由于统治者重农而受到重视,传统农业科学技术长期走在世界前列。物候历法、水利工程、传统农具、育种技术等,称之为古代农业"四大发明",对人类的农业文明做出了重大贡献。但是,近代以来农业科学技术与世界先进水平出现了差距,农业劳动者的素质与现代农业的要求存在着距离。中国农业劳动者队伍庞大,如果说在传统的密集型农业时代是优势的话,但在今天集约型劳动成为普遍选择,农业劳动力大量过剩已成为严重的问题。中国现代农业面临深刻的革命,成功的关键在于能否大规模地消化、转移劳动力;能否整体地提高农业劳动力素质。说到人与农业的关系,人们还常常走入误区:饥饿威胁之下,思农重农,大力兴农;丰衣足食之时,往往轻农,甚至弃农。更重要的是一些统治者常常出台挤农之策,一味夺农、伤农、害农,以至使人厌农,不愿言农,更不愿务农。新时期,我们要紧紧围绕不久的将来16亿人的吃饭问题,把农业发展放在国民经济的首位,既要想到国家粮食安全,又要体会"粒粒皆辛苦"。一方面要勤农励农;一方面要补农助农。

  传统农业是生存问题、温饱问题;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也是社会问题、政治问题。解决问题多数情况下靠"老天爷"、"土地爷"、"万岁爷"。这个历程既漫长,又痛苦。现代农业是质量安全问题、效益效率问题;很大程度上关系到现代化问题、全球化问题。解决问题最终要靠科技进步,靠资本投入,靠政策和制度创新。在知识经济和信息化、全球化的时代,农业观念和农业管理思想发生了重大改变,农业经营模式发生了重大变革,农业增长方式发生了新的变化,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大大加速。

  农业现代化是200多年来世界农业发展的大趋势。农业现代化从本质上说是生产方式的一场革命。具体地说,就是要把传统的农业逐步转向现代工业技术装备的工厂化产业;转向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的高智能型的发达产业;转向以市场为导向的高投入、高产出的高效益产业;转向制度合理、管理科学、服务完善的社会化产业;转向人与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可持续产业。进入新世纪,我国农业正由简单劳动和土地相结合的传统农业,转变为知识和资本为主的各种生产要素通过市场作用优化配置,产生更高生产力的现代农业。为了进一步推进中国农业现代化,把农业的弱势变为强势,建立城乡一体、农工商一体的农业新体系,增强农产品的竞争力,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必须以科技改革为动力实现农业的改革性改造,提高农业生产力;必须实施市场化、产业化战略,重组农业经济结构、技术结构、管理结构。简言之,就是通过推进科技改革、制度变革和结构调整,走出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使中国农业有一个质的飞跃,实现历史性跨越。
(责编:万鹏、赵晶)
相关专题
· 曾业松专栏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