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理论>>学者专栏>>曾业松专栏>>著作精要

实施城乡统筹战略,创建现代农村制度,探索三农问题出路

《三农理论创新和实践经验》序言

曾业松

2013年06月18日11:14    来源:人民网

  一、三农问题是在我国复杂的国情背景和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

  三农问题是历史问题,更是现实问题。中国几千年都是以农为本的国家;新中国是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国家;改革开放以后,农村改革是先锋,农民是功臣,国家似乎比什么时候都重视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然而我们越是重农,而问题却越发严重。三农问题是几千年封建社会遗留下的问题,是新中国几十年积累的问题,也是我们前进发展中的问题,所有这些,过去、今天和将来,都无法回避。

  封建的国家制度早已废除了。农耕社会的传统生产方式正在被现代生产方式所代替。但历史上一边重农,一边重税的政策依旧在延续;按人头、按地亩征收"皇粮国税"的封建税制依然如旧。新中国构筑二元经济社会结构,推行"一国两策",迫使农民为工业化"买单"。把我国对农民的经济、社会政策同世界发达国家解决农民问题的政策措施对照比较,不难发现三农问题实质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实质是经济社会政策不公平,是国民待遇和公共权利不平等。由于我们实行了区别性的政策,农民在资源使用和配置上,在财政、税收、金融政策上,在教育和社会公共福利待遇上,与其他阶层均处于不平等地位。这是严重制约农村社会生产力发展、影响农业效益和农民增收的主要障碍。改革开放后,农民创造了家庭承包、乡镇企业、村民自治、进城务工等新生事物,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农村基本摆脱贫困,总体实现小康。但是,二元经济社会制度尚未根本改变,加之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三农问题面临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化的双重挑战,改革中创造的新生事物也已不能完全适应新形势的发展要求,一定程度上影响我们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实现城乡一体化,这也需要通过深化改革,加以完善或创新。

  从目前中国社会存在的问题看,主要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发展不平衡,中国好比是欧洲和非洲的共同体。城乡之间、东西之间的差距都在拉大。从城乡看,人口大头在农村,小头在城市;而经济总量大头在城市,小头在农村。从东西看,资源蕴藏西多东少;而经济发展水平东高西低。二是社会治理不公,农民政治上的主人公地位,经济上的市场主体地位,社会生活中的国民待遇,多有缺失。我们制定了很多要农民为国家和社会做贡献的政策,却没有形成让农民共享福利的机制。这在很大程度上伤害农民的感情,影响农民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影响农业现代化、农村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因此,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现代化建设,难点在三农、重点在三农,关键在三农。

  "三农"问题如此突出,已成为党和国家各级领导人以及很多专家、学者和最为关切、最感兴趣的问题。围绕着如何解决三农问题,仁人志士,专家学者,发表了许多经典之论和惊世之语,提出数不清的治农之策和励农之举。虽然存在诸多分歧,但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的重大决策以后,人们对三农问题的实质和解决三农问题的出路,有了更多的共鸣和共识,也有了更多的期待和信心。
【1】 【2】 【3】

(责编:万鹏、赵晶)
相关专题
· 曾业松专栏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