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一个贫困家庭来说,家里出个大学生就意味着有了“见世面”和“有出息”的人;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而言,文化复兴则是通向文明、富强和繁荣之路的基石
诗人陆游曾写道:“吾家世守农桑业,一挂朝衣即力耕。汝但从师劝学问,不须念我叱牛声。”这首诗,映照出农民家庭自古以来的生存状态和美好追求:通过读书改变命运,成就梦想。
我的祖辈有过悠长的读书梦。1939年的一个冬日,爷爷推着土车去衡山修铁路,想挣点钱养家糊口,一车泥土能换一个纸条。两个月后,他拿着一把纸条去兑换钱,途中见一人“知书达礼”,便颤悠悠地从衣袋中拿出纸条让其辨认。谁知,那人却暗中偷梁换柱,用同类的纸条把爷爷几个月的血汗钱骗走。结果,钱没兑一分,还挨了工头一顿毒打,爷爷又气又急,口吐鲜血,卧床不起。临终,他对奶奶说:“我这辈子吃了不识字的亏,就是卖掉家产也要让伢子学文化,长见识!”他把唯一的希望留给了父亲,带着未竟的读书梦离开了人世。
父亲8岁时,奶奶忍痛卖掉了陪嫁的银戒指与手镯,把他送到一家私塾。没想到,入学不到两天,就被地主赶了出来:“癞蛤蟆想吃天鹅肉,穷鬼蛋还想读古书?欠着我两担谷,老老实实替我家放牛还债!”于是,父亲的读书梦又化为泡影。
新中国成立后,父亲才学会了写自己的名字。我5岁那年,他把我与二姐一起送进学堂:“赶上了好光景,你们有书读了。只有读书,才能跳出农村,才有出息。”并且形象地说:“肚中有了墨水,就是变只狗,到了城里,也能多拣点骨头。”我从父亲那种坚定且充满期盼的目光中,感受到了信心和力量。
我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父亲高兴得以为家里真的要出“秀才”了。谁知,我参加1979年高考落榜,大学梦被击得粉碎。父亲并不气馁,让我一边种田、一边自学写作,在农村改革发展的热潮中寻找出路。经过13年不懈笔耕,我于1992年被衡山县委宣传部破格录用为新闻专干。1995年2月,我又被调到衡阳市委机关工作,终成“草根世家”的第一个“秀才”。2010年8月,儿子考上了西安美术学院,我家终于有了第一个大学生。在学校,他以祖辈“读书梦”为背景进行创作,作品获得了一等奖。
国家富,民则富;国家强,民则强。回顾一家四代人的读书梦,我深切地感到,我们党将一个内忧外患、积贫积弱的旧中国建设成一个欣欣向荣的新中国,实现了几代人的夙愿,也为无数人的梦想铺设了平台。目前,农村早已普及9年义务教育,城乡居民的文化素质不断提高,读书梦离我们不再遥远。
历史早已充分证明,没有国家的强盛,哪有实现个人梦想的空间?没有国家的富裕,怎会有个人的小康?家国共梦,国家强大了,每个人都有梦想成真的机会。而只要怀抱梦想,努力奋斗,把握机会,一切美好的东西都能够创造出来。
对一个贫困家庭来说,家里出个大学生就意味着有了“见世面”和“有出息”的人;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而言,文化复兴则是通向文明、富强和繁荣之路的基石。感悟祖祖辈辈的读书梦,我体会着艰辛,更看到了希望。
(作者为湖南衡阳市委宣传部副部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