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主题。当今中国的时代主题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实现这样的梦想,关键是要坚定我们对当今道路模式、综合实力、发展前景、文化根脉的自信与认同。只有这样,才有利于我们确立起属于自己的发展思维和话语体系,彻底破除西方唯我独尊的价值理念和发展路径,从而使我们在西方各种嘈杂质疑的声浪中,真正做到“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综观中国历史,我们一直以“天朝上国”自居,然而到了近代却落得“覆屋之下、漏舟之中、薪火之上,如笼中鸟、釜底之鱼、牢中之囚,四万万民众为奴隶、为牛马、为犬羊,听人驱使、听人宰割”的危险境地,自此变得彻彻底底地不自信起来。面对“千年未有之变局”,一些先进的中国人开始了自尊自新自强的艰辛探索。孙中山发出“现在中国在地球上为一最贫弱之国”的感叹,要求“诸君立志”,把中国建设成为“世界第一富强之国”,并且号召四万万人都要有这项志愿。毛泽东也因“中国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而这种贡献,在过去一个长时期内,则是太少了” 而感到惭愧,在他看来,哪一天实现赶英超美,我们才吐一口气,才能对人类做出大贡献,否则就要“开除你的球籍”。正是在这种精神的驱使下,经过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的不懈奋斗,现在的中国,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和完成这个目标。
这个自信是因天生大国的根深底气。一个国家的兴衰根本而言源于内部的动力,而自然禀赋则是它能否崛起的先天条件。15世纪以来,先后有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日本、苏联(俄罗斯)和美国9个国家在不同时段占据了世界舞台的大国地位。综观这些大国崛起的轨迹,我们可以观察到这样一个清晰明了的趋势,那就是在人类交通和通讯并不发达时,一些中等规模的国家往往可以成为崛起国家,而在交通和通讯手段发达后,地理和人口意义上的大国,就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体量优势。就我们国家而言,从国土面积、人口资源、地缘环境、历史人文等方面具有了成其为大国强国的基本潜质。从历史发展看,中华文明历史悠久,从炎、黄二帝开疆立业到夏、商、周的灿烂发展,从秦皇汉武的一统江山到唐宗宋祖的盛象万千,从大元帝国的空前强大到康乾盛世重塑辉煌,五千年文明一脉相承,铸就了天生大国的底气。从自然禀赋看,我国有13亿人口,面积是960万平方公里,具有适中的纬度位置,良好的海陆位置,以及西高东低的地形状况,带来了宽广的纵贯南北的季风气候,这既是最适宜种植业的气候,也是适宜人类生存的气候。从人文环境看,我国种族、宗教等问题的困扰较少,有着独特的民族智慧和精神力量,政府的资源整合能力、决策能力、办事效率等都比较强,“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和“全国一盘棋”的思想要比大部分发展中国家强得多。这正如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所说:中华民族“由于她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民族,她在伦理道德和治国理政方面,堪称首屈一指”。孙中山也认为:“因为我们的土地广,人民多,中国人天生的聪明才力,比较西洋人、东洋人都要好得多。” 因此,作为世界最优秀民族一分子的中华民族,一定要有这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驾于西洋人和东洋人之上的志气”。
这个自信在于脚下道路的坚实有力。选择一条道路不容易,而走好一条道路更是不容易。历经无数仁人志士殚精竭虑、前仆后继的奋斗和牺牲,在一次次选择、抗争、失败,反复认识、比较鉴别、激烈斗争之后,通过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道路的艰辛探索,中国人民最终选择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这条道路上,我们坚持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创建了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并在这一理论体系的指导下,打开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拓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实现了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和执政理念的创新。在这条道路上,我们既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不动摇,又充分吸收其他社会制度的优秀成分,紧跟时代潮流,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为基点,以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为目的,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以民主公平正义为价值,坚持以人为本,建立起涵盖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各个方面的新型社会制度。在这条道路上,我们创造了世界上少有的经济奇迹,谱写了社会主义最为激荡人心的雄浑乐章,有力地回应了“社会主义终结论”的预言,打消了“中国崩溃论”、“中国威胁论”的臆断,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中华大地之上展现前所未有的蓬勃生机,让一个五千年古国大踏步赶上时代进步的潮流。事实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国梦的唯一正确的道路,这条道路使得自鸦片战争以来170多年的中国梦,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清晰、更加现实、更加坚定。这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我们将接好历史接力棒。现在,我们有目标、有路径、有思路,相信会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每一个问题,最终到达成功彼岸。”
这个自信源自绝无仅有的中国速度。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牢牢把握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始终以改革开放为强大动力,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取得成就的基础上,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新的伟大成就。经济总量从1978年到2011年翻了四番多,达到近7.3万亿美元,占世界的比重从1.8%增加到10.5%,这一速度令世界广为关注和惊叹。198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还只有4517亿元人民币,1990年增加到1.86万亿元人民币,2000年首次突破1万亿美元。2006年7月4日,世界银行公布了2005年全球GDP排名情况,中国以2.229万亿美元的总量超过意大利和法国,并略微超过英国,成为全球第四大经济体。2007年7月中旬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经济数据显示,中国正以超过预期速度取代德国成为全球第三大经济体。2010年第二季度中国经济总量又一举超过日本,成为第全球第二大经济体。这一信息于2011年2月14日被日本内阁公布的数据证实:日本2010年GDP为5.474万亿美元,中国同期名义GDP为5.879万亿美元。中国的发展也为世界各国提供了更多机遇。这些年,无论是应对亚洲金融风暴,还是抵御国际金融危机,无论是开放市场,还是全球治理,中国都着眼大局,尽其所能尽责任、尽义务,作出了重大贡献。2012年,中国贸易总额超过38000亿美元,成为全球贸易规模最大的国家。今后5年,中国还将进口10万亿美元左右的商品,对外投资将达到5000亿美元。这一切必将为全球经济发展注入强劲活力。因此,中国这个人口比欧盟、美国、日本、俄罗斯之和还要多的国家实现发展与稳定,是中国之福、世界之幸,带给世界更多的是机遇,而决不是什么威胁。
这个自信根在博采众长的文化基因。任何一个民族都不可能与世隔绝、封闭自守,都需要从其他民族文化中汲取养分。中华文明之所以生生不息、经久不衰,就在于它具有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胸襟,具有博采众长、兼收并蓄的传统。从中华文化自身来看,本身就是一种由多民族、多地区共同缔造,融多元于一体的文化,不仅包括汉族的文化,还包括其他几十个民族的文化。从中华文化与其他文化的关系来看,虽然我们也有过封闭时期,有过闭关锁国、抱残守缺的教训,但在漫长的历史上,开放包容始终是中华文化发展的主流。古代中国,就曾有过东汉至魏晋佛教传入之后所引起的文化碰撞与争鸣;近代以来到本世纪初,又有西学东渐激发起中国自身文化的蜕变而掀起社会文明进步的序幕;到本世纪八十年代,又一轮西学东渐的热潮更是激起和强化了中国的内在变革。在今天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对外开放不断扩大的情况下,我们更应该以开阔的视野、博大的胸怀对待外来文化和新技术新知识,积极参与世界范围的对话、交流与合作,大胆吸收借鉴一切有利于我国发展建设的有益经验和优秀成果。同时,也要深刻地认识到,我们所提倡的开放包容不是盲目崇外,学习借鉴也不是照抄照搬,是建立在有分析、有比较、有鉴别基础上的辩证取舍。比如在金融改革领域,我们学习了很多西方的经验,但对开放资本市场则采取了谨慎的态度,从而使我们成功避免了后来席卷世界的金融海啸。而俄罗期全搬照抄哈佛教授设计的“休克疗法”在全国急速推行,给国家带来深重灾难。因此,我们这种实事求是的“拿来主义”,越来越在国际上得到广泛认可,这也是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所在,需要我们继续坚持、牢牢把握,将国家的命运操纵在自己手中,在推进中国与世界的互动中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
这个自信基于讲信修睦的和平传统。中华民族自古就认为世界应是一个和谐整体,“天人合一”、“以和为贵”、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理念深深影响了我们的思想和行为,成为重要的价值观念。从强秦大修长城,到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再到著名航海家郑和“七下西洋”;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到“再过一万年,我们也不会侵略别人”的主张,再到“和谐世界”被广泛认同,无不彰显着中华民族崇尚亲仁善邻、主张和而不同、追求普遍和谐的精神境界和博大胸怀。孙中山先生对此有着透彻的描述,他指出:“讲到中国固有的道德,中国人至今不能忘记的,首先是忠孝,次是仁爱,其次是信义,其次是和平。”他还作了一个生动的比较,说“比方从前的高丽,名义上是中国的藩属,实在是一个独立国家。中国强了几千年而高丽犹在,日本强了不过20年便把高丽灭了。中国人几千年酷爱和平,都是出于天性。”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也有相同的认识,他在《展望21世纪》一书中预言:世界统一是避免人类集体自杀之路。估计世界的统一将在和平中实现。在这点上,现在各民族中具有最充分准备的就是两千年来培育了独特思维方法的中华民族。因此,中华民族以爱己之心爱人,尊重不同文化、不同观念,注重推己及人、将心比心,对外待之以礼,实行睦近交远,展现的是“高尚”、“文明”、“慈善”的外在形象,这也使得中国梦变得更为阳光而有力量。
(作者为山东省委宣传部理论处副处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