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 理论 >>
以中国精神提振安徽人的精气神
安徽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2013年06月17日14:13   来源:安徽日报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建设美好安徽需要以中国精神提振安徽人的精气神。这是我们团结一心的精神纽带,自强不息的精神动力,朝气蓬勃的精神支撑。

一、提振精气神是安徽发展的强力引擎

精气神是由内而外的一种状态、一种气质,是表现出来的活力。 “天有三宝日月星,地有三宝水火风,人有三宝精气神”、“树活风雨土,人活精气神”。这些俗语都是对“精气神”的精辟诠释和深刻感悟。精气神虽然看不见、摸不着,却是一种无形的巨大力量。一个人有了精气神,就会有理想、有追求、有作为;没有精气神,就会萎靡不振、不思进取、无所作为,也就不成其为真正意义上的人,所谓“有体无魂”就是这个道理。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没有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子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 ”

精气神是民族的灵魂,是激励人民为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英勇奋斗的强大思想动力。在五千多年的发展史中,中华民族虽然饱受侵略、欺凌和挫折,但却战胜艰难困苦巍然屹立世界民族之林,一个根本原因就是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每当中华民族处于危急存亡之际,力挽狂澜、转危为安靠的就是这种民族精神。我们党在90余年的奋斗历程中,培育形成了一系列反映民族精神、体现时代要求、凝聚各方力量的伟大精神。从党的诞生时的红船精神到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再到新中国成立后的焦裕禄精神、雷锋精神、“铁人”精神、红旗渠精神和“两弹一星”精神,改革开放以来又形成了改革创新精神、航天精神、抗击非典精神、北京奥运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等,这些精神一脉相承,穿越时空,构成了中国现当代精神集群。这些精神传承了民族精神的精髓,汇聚成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当代中国人高昂的“精气神”。这些精神鞭策我们与时俱进、阔步向前,这一精神造就了今日中国的成就和辉煌。

精气神展现一个地区的精神面貌,决定着这个地区的生机与活力。千百年来,勤劳智慧的江淮儿女不仅创造了丰富多彩的物质财富,也创造了光辉灿烂的精神文明,生动地诠释和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老庄哲学、建安文学、桐城文派等文化流派,淮河文化、皖江文化、徽州文化三大地域文化,不仅为安徽注入了独特的地域文化基因,也是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重要部分。特别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敢为人先、敢于创新、敢走新路的大包干精神,开启了波澜壮阔的改革大潮;自强、拼搏、进取、团结、开放、奉献的黄山松精神,鼓舞安徽人民在创造幸福生活、推进安徽崛起的道路上阔步前进、锐意进取;顾全大局、自强不息、同舟共济、科学治水的王家坝精神,激励着安徽人民战胜自然灾害、共建美好家园。正是有了这一系列精气神,我们才能不畏艰难险阻,战胜各种困难和挑战,取得了改革发展上的一个又一个突破与跨越。

二、奋力崛起伟大目标尤为需要提振精气神

建设美好安徽,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来引领支撑。安徽正站在一个蓄势而发、乘势而上的新起点上,面对新形势、新任务,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省第九次党代会部署要求,实现打造 “三个强省”、建设美好安徽宏伟目标,迫切需要我们以更加昂扬的精神状态,共建兴皖富民大业,共创幸福美好生活。

实现安徽人的崛起梦需要提振精气神。中国梦具体到安徽就是崛起梦。为早日实现安徽的崛起,让安徽人民早日过上全面小康的生活,省第九次党代会提出了打造“三个强省”、建设美好安徽的宏伟目标。为确保这一目标的实现,省委、省政府又明确了未来8年的阶段性目标,即经济总量争先进位、人均水平进入中等、居民收入赶上全国、各项工作全面提升,确保到2020年与全国同步建成小康社会。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在我省的具体化和量化细化,勾画了我省与全国同步建成小康社会的路线图,是打造“三个强省”、建设美好安徽的重要支撑。从近年来我省生产总值、人均生产总值、城乡居民收入等的发展水平和增长态势来看,从与全国各省市的比较来看,我们对实现这一目标是有把握的,能够如期达到。当然,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我们付出艰苦的努力。没有更快的发展速度、更优的发展质量,是不可能实现的。丝毫精神懈怠、稍微动力不足,都会影响这一目标的实现。我们只有不断提振精气神、凝聚正能量,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发展热情和创造活力,才能如期实现这一宏伟目标,实现安徽崛起的光荣与梦想。

应对宏观环境的变化需要提振精气神。综观国际国内大势,国内外宏观环境错综复杂,我省面临的发展机遇千载难逢,风险和挑战前所未有。从国际看,世界经济进入深度转型调整期,低速增长态势仍将延续,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明显抬头,世界经济危机呈现长期化趋势,但“危”中有“机”。从国内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基本面长期趋好,但也面临不少风险挑战,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突出,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增长方式难以为继,“发展不足的问题”与“发展起来的问题”交织叠加。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来自区域、全国、全球的竞争更加激烈。我们在发展,别人也在发展,甚至更快,我们与发达地区相比差距有拉大的趋势。标兵越来越多,追兵越来越近,加速越来越难。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能否抢抓新机遇,迎接新挑战,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更大发展,是对我们的重大考验。只有振奋精神、坚定信心,紧紧抓住大有作为的黄金发展期,科学把握发展规律,主动适应环境变化,才能发挥和创造我省的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在日趋激烈的区域竞争中争先进位。

解决安徽发展的问题需要提振精气神。近年来,安徽全面驰入发展快车道,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基础条件大幅改善,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对外形象明显提升,在全国竞相发展大格局中的地位日益凸显。但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从全国看安徽,人口总量靠前、经济总量居中、人均指标靠后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我省总体上还是欠发达省份。发展不足、发展不优、发展不平衡问题仍然突出,仍然存在着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基础薄弱,民营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城镇化水平较低,资源环境约束加剧,社会矛盾增多等困难和问题。面对这些新矛盾、新课题,我们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用强大的精神力量凝聚意志、振奋精神,共同面对困难挑战,着力应对矛盾难题,努力建设经济繁荣、生态良好、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的美好安徽。

当前,我省仍一定程度上存在着精气神不足和缺失的问题,表现有:小富即安、不思进取,甚至精神懈怠、意志衰退;观念陈旧、墨守成规,缺乏开拓创新、攻坚克难的勇气和魄力;信心丧失、畏难怕快,不敢超越自我、高点定位、比拼强手;急躁冒进、蛮干快上,科学发展的意识不足,锲而不舍、坚韧不拔的意志缺乏;理想信念动摇、宗旨意识淡薄,存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庸懒散奢等现象。经济社会发展的问题可以在发展中逐步解决,精神状态的问题却更为顽固、更难去除,需要下大力、从深层次上挖掘和整治。

三、以高昂的精气神引领兴皖富民走向辉煌

气可鼓,不可泄。站在新的起点上,我们要大力弘扬中国精神,继承好、发展好长期形成的精神优势,挺起安徽人的“精神脊梁”,努力以“安徽气场”成就科学发展、加速崛起的“安徽作为”。

进一步提振加速崛起、敢争一流的朝气。崛起,是安徽人梦寐以求的期待。在这百舸争流的时代,没有敢争一流的发展抱负,没有敢争一流的发展干劲,没有敢争一流的发展氛围,必然会被时代所淘汰、所抛弃,也就永无崛起之日、兴皖之时。要紧紧扭住加速崛起、跨越发展的目标不放松,把在全国争先、中部领先作为自觉追求,把心思专注在抓发展上,把精力集中到干事业上,以只争朝夕的精神一心一意谋发展、全心全力促崛起。既要有直面差距的勇气,更要有不甘落后、奋力赶超的志气,抢抓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中原经济区建设等重大机遇,主动作为,乘势而上,努力推动我省在中部崛起中走在前列、在全国发展大格局中争先进位。要坚决摒弃自甘落后、小富即安的想法和行为。要高点定位、高标引领,抓紧每一天、干好每一年,以一流的精神状态、一流的工作作风、一流的素质能力争创一流的工作业绩。

进一步提振锐意改革、敢为人先的豪气。邓小平同志说:“中国的改革首先起源于农村,农村的改革发源于安徽。”以小岗村的“大包干”为标志,敢为人先的改革精神,始终是安徽精气神中最重要的内涵。实践证明,安徽最大的优势是改革,最大的希望在改革,最根本的出路还要靠改革。当前改革进入了“攻坚区”和“深水区”,改革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要强化开拓意识,敢于超越前人、突破自我,坚决破除因循守旧的思想,既不能用书本上的个别论断束缚自己的手脚,也不能把实践中已见成效的东西看成完美无缺的模式。要树立改革是第一政德的观念,锤炼矢志改革的大智大勇,敢趟深水、敢踩雷区,以更大的胆识、更大的气魄、更大的力度推进改革,坚持最困难的地方通过改革创新寻找出路,最重要的领域通过改革创新增强活力,最关键的环节通过改革创新取得突破。要注重顶层设计,加强整体谋划,统筹各方利益,大力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特别是重点围绕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民营经济、转变政府职能、推进城镇化等事关安徽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找准问题症结,着力取得改革的实质性进展,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制度体系,充分激发各方面创造活力。

进一步提振攻坚克难、敢于担当的勇气。事业的发展不可能一帆风顺,困难和问题常在,挫折在所难免。改革发展的过程中,处处需要我们攻坚。尤其像我们这样的发展中的省份,每一个进步、每一份成绩的得来都困难重重、充满艰辛。要敢于破解发展难题,找准制约发展的症结,直面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积极应对、迎难而上、奋力破解。对于发展面临的各种风险和挑战,要时刻保持清醒头脑,树立“底线思维”,科学预测和积极应对。要勤于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特别是对历史遗留的老大难问题、新形势下出现的棘手问题,要不回避、不退缩、不绕行,积极妥善解决。要善于应对和驾驭复杂的局面,特别是对于突发事件、敏感问题,要稳得住、看得准、有办法,第一时间应对好舆论热点和社会关切,确保社会稳定。在关键时刻、急难险重任务面前,不推诿、不扯皮、不推责,敢于碰硬,顶得住压力,以心无旁骛的执着、咬定青山的坚韧、永不言败的顽强,努力战胜前进中的各种困难和问题。

进一步提振踏石留印、真抓实干的锐气。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中央又出台八项规定,下一步还将在全党部署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这些都传递出一个鲜明导向,就是转变作风、真抓实干。踏石留印、抓铁有痕,是良好工作作风的形象写照;善始善终、善做善成,是真抓实干的必然要求。如果没有真抓实干的精神,只有纸上谈兵的妄想,再好的梦想也不可能成真,再宏伟的目标也只能成为空想。要扭住发展不放松,以心无旁骛的执着,奋发有为的干劲,把宏伟蓝图变成美好现实。要坚持实干为先、落实为要,以高度负责的态度狠抓落实,着力把中央的部署和省委、省政府的要求转化为一项项具体措施,把人民群众的愿望变成一件件实事好事;要坚决反对做表面文章、出显性“政绩”、搞面子工程,坚持重实际、办实事、求实效,努力创造经得起实践、人民和历史检验的业绩。要求真务实、一抓到底,树立“功成不必在我任期”的理念和境界,切实把心思和精力放在抓基层、打基础上,放在抓具体、促深入上,真正做到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干到底。

(执笔:唐国富 方爱东)

(责编:吴斌、赵晶)

相关专题
· 凝聚中国力量 实现中国梦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
48小时排行榜 48小时评论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