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简介 夏学銮,当代民政专家,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美国马里兰大学访问学者。主要研究方向为社会心理学、群体动力学、社会政策与社会保障学等。主要著作包括《整合社会心理学》、《转型期的中国人》、《中国社区建设:理论政策实践》等。
核心观点
“中国梦”归根结底是人民梦,而“幸福”,则成为人民梦现实的检验标准。
“中国梦”最大限度地兼顾和包容了人民的根本利益,有效地将人民自身利益与国家利益、民族利益凝结成了“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人人都是“梦之队”的一员
重庆日报:从当前的社会反响来看,“中国梦”不仅仅是个政治话题,而是一个人人关注、思考和热议的大众话题。您认为,产生这样效果的原因是什么?
夏学銮:“中国梦”之所以能在各个阶层引起强烈反响,其根本原因在于人们从“中国梦”里,看到了自己对美好生活的憧憬,所以人民愿意去思考,去讨论,并愿意为之而奋斗。这也印证了一点,“中国梦”归根结底还是人民的梦。
人民群众对自己利益的追求,是创造历史的强大动力。“中国梦”在描绘国家强盛时,加入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在描述民族复兴时,加入了“人民幸福”这一元素。从设计上,“中国梦”就最大限度地兼顾和包容了人民的根本利益,有效地将人民自身利益与国家利益、民族利益凝结成了“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人人都是“梦之队”的一员,这种设计极具科学性和预见性。
重庆日报:正如您所言,“中国梦”归根结底还是“人民梦”。那么,“人民梦”包括哪些?
夏学銮: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人民的梦,其实就是安居乐业、衣食无忧、学有所教、老有所养、病有所医。这个要求很普通,但又关乎民之本、国之本。
重庆日报:事实上,我们老百姓现在已经有了做梦的资本,有了圆梦的土壤。
夏学銮:是的。纵观历史,在物质匮乏,经济闭塞,思想固化的年代,虽然我们也在谈强国梦,也在为民族复兴而奋斗,但当时我们就以当“革命的砖头”、“社会事业的螺丝钉”为荣,哪里需要去哪里,根本没有为自己做梦的空间和条件。
建国60多年中,中国农业税成为历史,义务教育全免费,日渐公开透明的民主政治,覆盖13亿人的社保体系……当下的中国,让更多人看到上升机会,有了更多成功路径以及更多表达渠道,宏大的国家梦正日益演绎为个人梦。
如今,老百姓开始规划自己的生活方式,并为自己的理想生活状态提出了各种要求。每一个要求都说明,我们的老百姓已经走在逐梦的路上了。
在当前社会,人们始终忙碌,不断取得一个又一个成就,却始终难以感到满足和幸福。导致这一切的根源在于核心价值观的缺位,即“价值悬空”
重庆日报:将“中国梦”落脚在“人民幸福”上,看上去也容易,实际操作起来却很困难。甚至“幸福”二字,在某种程度上都被看作是稀缺资源。您怎么看这个问题?
夏学銮:人民幸福是人人圆梦的检验标准。当前“幸福”之所以成为稀缺资源,并不是获得幸福不容易,而是因为浮躁,一开始,多数人对幸福的界定就是模糊的,导致在规划人生道路时就出现了一定偏差。因而,始终感觉到压抑和不满,难以获得幸福。
举个简单的例子,我有一个学生在某大学当教授,看似光鲜,但他每次见到我都在抱怨,说自己现在过得很累。
其实,他的人生从上学开始就一步步深陷泥潭。为什么读书?读书可以改变命运;为什么大学选择文学系?因为大学调剂;为什么当大学老师?因为工作还挺体面,收入也不错;为什么升教授?因为各方面待遇都能提高。
现在,他对工作感到厌倦,对学术研究感到苦恼,唯一值得高兴的,就是较高的收入和社会地位,但怎么也幸福不起来。
在当前社会,类似的例子普遍存在。人们始终忙碌,不断取得一个又一个成就,却始终难以感到满足和幸福。
重庆日报:这是典型的社会病。在您看来,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
夏学銮:导致这一切的根源在于核心价值观的缺位。用一个学术词汇归纳,就叫做“价值悬空”。
在“价值悬空”的社会中,人们难以从精神生活中寻求到寄托,物质生活,便顺理成章成为其成就感和满足感的寄托方式。所以,有车、有房、有钱成了多数人眼中的“幸福”。而这样的价值观,使得整个社会陷入更深的浮躁,追梦的方向出现了偏差,“圆梦”之路肯定就更艰难了。
重庆日报:事实上,中国一直都有自己的核心价值观,我们称之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夏学銮:是的。但这个核心价值观在内容表述上太过于理论化,比如“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等表达方式,离市民生活太远,实在难以普及和吸收。
如今,中央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了,并采取一定行动,用更容易让民众接受的方式,去宣扬和传播核心价值观。比如去年央视就搞了一档节目,叫《你幸福吗》,让各个阶层的人来谈幸福是什么,在我看来,这就是一种矫正幸福观念、重拾核心价值观的信号。这对于实现“中国梦”来说,无疑是一个利好消息。
“人民梦”的实现不仅关乎我们每个人的幸福,同时也关系到“中国梦”的实现。要实现“人民梦”,务必要做到“两个给力”
重庆日报:要真正实现“人民梦”,可以从哪些方面入手?
夏学銮:“人民梦”的实现不仅关乎我们每个人的幸福,同时也关系到“中国梦”的实现。要实现“人民梦”,务必要做到“两个给力”。
首先,实现梦想,每个人都必须给力,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而不是异想天开,坐享其成。
具体来看,一方面我们必须要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社会观和价值观,设定目标,追求自己理想中的幸福。另一方面,要牢记“实干兴邦”的训示,靠自己的辛勤劳动去追求幸福。公交司机开好每一趟车、老师上好每一堂课、快递员负责地递出每一份快件、社区志愿者清扫每一块街面……无论是实现个人价值,还是凝聚社会精神力量,都需要我们脚踏实地,认真负责,辛勤付出。
此外,政府在构建更加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方面也需给力。
实现梦想的过程中,人们有着这样那样的焦虑:比如现阶段,城镇居民期望房价回归合理水平;农民工期待缩小城乡差距,打破一些制度壁垒,生活中不再有留守之痛、空巢之殇;乡村孩子希望上学之路不再遥远,家附近就有好学校;工薪阶层期盼更加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毋庸置疑,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国人的幸福感,成为“人民梦”的绊脚石,更重要的是,这些问题并非可以通过个人努力可以解决。
为此,党的十八大报告专门提出,要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努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
这些目标和举措的明确,对“人民梦”的阶段性特征作出了更为清晰的描绘,进一步丰富了人民梦的内涵,也将为人民梦的实现,提供更可靠的保障。(周季钢 阳炆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