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 理论 >>
强调以“道德动力”塑造“新人”
发现真实的格瓦拉
陈茂华
2013年06月09日11:03   来源:解放日报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21世纪,全球化和市场化深刻地改变了整个世界。一方面,新的全球性贫富分化提醒我们,社会不公正依然存在。另一方面,现代性的神圣价值正日益被日常化和消费化,人们的精神和意义世界随之不断地遭到消解。不言而喻,人类还在努力奋斗,以实现马克思所描绘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之根本目标。于是,内心依旧渴求美好事物的人们自然而然地将探寻的目光投向了历史深处,试图通过历史来理解自身、思考自身。全球范围内的“格瓦拉热”即为一个印证。

埃内斯托·格瓦拉出生于阿根廷一个颇有声望的富裕家庭。1951年12月至1952年7月,尚在布宜诺斯艾利斯大学医学系求学的格瓦拉和好友骑上摩托车环游了整个南美洲。这是一次改变其命运的旅行。南美洲普遍的贫穷和惊人的苦难、极端的剥削和不平等,使格瓦拉下定决心要援助美洲人民。1953年夏,“一名美洲战士出征了”,目的地是刚刚发生过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玻利维亚。1954年1月,格瓦拉又前往危地马拉,准备投身于阿本斯总统代表民族资产阶级利益而推行的社会经济改革。可是,由于这场改革运动触动了美国的利益,流亡在外的反动军人阿马斯在美国的军事支持下夺取了政权,一切改革成果均被取消。这次事件对格瓦拉的思想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意识到,必须发动一场革命将美洲人民从美帝国主义的压迫下解救出来。在危地马拉,他结识了许多拉美革命家,并阅读了大量马克思主义革命理论书籍,更加坚定了以武装斗争方式解放人民的信念。1955年7月,格瓦拉与古巴革命者卡斯特罗相遇相知,并应邀“投身于古巴的解放事业”。他写信告诉父母,自己“一生中跌跌撞撞寻找的真理现在终于找到了”。在1958年最后几个月的关键性战斗中,格瓦拉领导游击战士们出色地完成了任务,为1959年1月1日古巴革命的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并由此成为新古巴的重要领导人之一。

上世纪60年代,在世界民族解放运动不断高涨的形势下,新殖民主义日趋猖獗,其表现形式为,在经济上剥削第三世界国家,还竭力影响甚至控制这些国家的意识形态,以防止它们走向社会主义。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格瓦拉认为重建古巴社会的关键在于再造每一个 “新人”。1960年8月,他在一次对古巴医务工作者的演讲中初步表达了他的“新人”塑造观。在演讲中,他以自己从一名医生转变为一个革命者为例,说明人性是可以塑造并最终走向完美的。革命的核心在于消灭自私自利的个人主义,重建政权后的古巴在和平年代仍然需要继续革命,要用“彻底的批判的激情”去消除旧时代留给个人的一切。

1965年,为驳斥“资本主义代言人”对社会主义制度的指责——“为了国家而否定个人”,更是为了防止社会主义社会中发生人的异化,格瓦拉较为系统地阐述了他的“新人”塑造观。他指出,资本主义社会的个人为“冷酷的安排所左右”,导致了商品意识对人性的异化,因而并未获得真正的自由;与之相反,当年卡斯特罗发动的古巴革命恰恰就是以个人的权利和自由的个人主义为前提才获得成功的,革命者在战争中所表现出来的英雄主义行为激励着人民团结一致,他们无私无畏的牺牲精神消除和超越了人性中的利己本能,克服了自我,从而为重建古巴社会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即无私的集体人格。这就是塑造“新人”的根本标准。如今,“更加自由”的社会主义者仍然必须在党这个“先锋组织”的领导下,在社会劳动和日常生活中充分发挥人的主动性和革命激情,在“道德动力”的推动下,将自身锻造为“更加全面”的“新人”,而不是像苏联的“新人”工程那样依赖于“物质动力”。格瓦拉认为,“道德动力”比“物质动力”更能增加社会生产,更能创造物质奇迹。而且,越是在革命逐步走向体制化的过程中,就越有必要将整个社会变成一所培养“新人”的巨大学校,在国家政权的直接教育和引导下实现个人的自我教育,自觉地进行思想改造,实现人性的升华,“体现最高的品德和希望”。格瓦拉赞扬在古巴工业部的中国专家不领取报酬的行为就体现了“新人”的道德标准。

带着这种不断革命的激情,格瓦拉又投身到拉美其他国家的革命之中,最终在玻利维亚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伴随着哲学对人的存在本身的关注,伦理学探讨的中心从“人应该做什么”转向了“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于此,建立在以理解、自省和宽容为基础之上的人道意识,或许更能让我们发现真实的格瓦拉。他的“新人”塑造思想是否具有合理性,这值得我们做进一步研究。

(作者系东华大学历史研究所副教授)

(责编:杨丽娜、常雪梅)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
48小时排行榜 48小时评论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