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梦”是一个具有强烈理论创新意向的词汇,指明了我们党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道路上的新方向,体现了我们党丰富的创造力和非凡的思考力。“中国梦”及其相近话语的使用,大大丰富了广大理论工作者和党员干部的理论想象,为党的理论创新创造了重大契机。
“中国梦”创新了
我们党的理论话语
话语是时代的印记,是时代思想舆论中最活跃的要素,它的更新和演变,为我们追溯时代的发展变化提供了最敏感的信息。“中国梦”以及同它密切联系的如中国道路、中国精神、中国力量、中国模式、中国故事等话语使用频率的飙升,使得这些话语从舆论层面上升到了思想层面,从社会层面上升到了政治层面,为我们党的理论创新开辟了新的话语空间。语言的界限就是天地的界限。“中国梦”及其相关词汇所开辟的新的话语空间,打通了学术话语与政治话语、民间话语与官方话语、中国话语与外国话语之间的隐性阻隔,大大丰富了我们中国共产党的理论话语库,使得广大理论工作者和党员干部能够更便利、更自如地在新的话语空间中进行思考,展开论述,这就为我们党在理论上作出新概括、新提法、新命题奠定了坚实的话语基础。以“中国梦”为生长原点,我们可以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提炼、提倡更多更新的概括和表述。
“中国梦”拓展了
我们党的理论视野
“中国梦”不是空穴来风,突发奇想,而是深厚积淀基础之上的喷薄,它肇始于历史,植根于现实,横置于比较,对于拓展我们党的理论视野,具有重要意义。在“中国梦”视阈中,历史与现实、中国与外国、改革开放前与改革开放后之间的联系更为密切;个人与国家、当前与未来、理论与现实之间的关联更为强化。同样,在“中国梦”视阈中,我们当前正在进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就可以从中华民族文明史、世界近现代史、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得到更明确、更清晰的定位和理解。还是在“中国梦”视阈中,我们党对自己所担负的历史任务、人民对我们党的期待要求以及世界各国对于中国的预设期盼,都得到了更完整的认知和呈现。也正是藉由“中国梦”所提供的理论思考视角,我们党对自身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利益、愿望和要求,以及精神、气质和状态,都能提升出更具穿透力的洞见和更具深刻性的省察。筑梦需要求索,圆梦需要实干,追梦需要激情,这都为我们重新审视和思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全新的理论视野。
“中国梦”丰富了
我们党的理论素材
党的理论创新史表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每一步前进,都是理论和现实密切互动的结果。然而,现实不能够自动地呈现自身,而必须通过一定的有序化的话语总结提炼出来,这种话语的总结提炼,就为党的理论创新提供了基本的内容素材。正是在“中国梦”的导引下,我们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概括为中国道路,把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概括为中国精神,把中国各族人民团结汇聚成的整体力量概括为中国力量。三者之间是有机统一的整体,这就科学总结了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了基本的执政遵循。对社会现实作出新的话语概括,形成新的意义凝结,这是开展理论创新的必要准备。在此方向上,“中国梦”所带来的话语转向与词语集结,已经明确显示了理论创新的诸多生长点所在。
“中国梦”明确了
我们党的理论指向
习近平总书记对于“中国梦”的论述,展现了中华儿女不懈追求的美好愿景,揭示了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集体意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是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重任和理想夙愿。“中国梦”以及围绕“中国梦”形成的话语族群,为我们理解、思考和再认识历史中的中国、比较中的中国和现实中的中国,提供了一个新的参照系统。借助这个参照系统,我们对于当前所从事的事业以及未来可能实现的前景,有了一个清晰的现实观照和坚实的意义附着。实际上,在任何时代,不断涌现出的新的社会意识和意涵,都需要新的话语框架来承载;而搭建新的话语框架就成为理论创新的最重要任务之一。目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前所未有地展现在我们面前,当此之时,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所遭受的沉痛创伤的悲情,几代共产党人团结带领人民历尽艰辛后成功在望的喜悦,以及有可能出现的不确定因素等等,已经成为当前全国上下主导性的情绪情感。这些情绪情感需要借助框架性的政治话语得以显现、交流和互通,从而得到释放,得到缓解,得到有效的抚慰。
(作者:中央党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室副主任)
来源:《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