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理论

伟大抗震救灾精神:实现中国梦的宝贵财富

四川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2013年06月03日07:16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5年前,突如其来的汶川特大地震夺走数万同胞的生命。中华民族在悲愤中挺起不屈的脊梁,形成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凝聚起抢险救灾、恢复重建的强大力量。5年后,在抗击芦山强烈地震的斗争中,伟大抗震救灾精神再次迸射出耀眼的光芒,焕发出巨大的精神力量。实践证明,这种精神不仅是我们战胜地震灾难的坚强支撑,也是我们实现中国梦的宝贵财富。

伟大抗震救灾精神是中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伟大抗震救灾精神是在生与死的考验中铸就的一座精神丰碑,是团结凝聚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战胜巨灾的坚强精神纽带,是中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抗震救灾精神激发中华民族强大凝聚力。中华民族从不畏惧困难和挑战,越是在危难关头,凝聚力和向心力就表现得越为充分和强大。抵御外侮同仇敌忾,抗击灾难同心同德。从汶川到芦山,我们万众一心、举国协力、守望相助,铸成了抗震救灾的钢铁长城:党中央、国务院紧急号令,中央各部门紧急行动,人民子弟兵千里驰援,社会各界捐款捐物,基层党组织积极开展就地自救……抗震救灾的举国行动,既展示了国家力量,更彰显了民族精神。“万众一心、众志成城”,这是危难时刻中华民族强大凝聚力的集中体现。

抗震救灾精神展示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品格。“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顽强拼搏、自强不息,处逆境而奋起、遭厄运而不屈,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生动写照。从汶川到芦山的伟大抗震救灾斗争中表现出的“不畏艰险、百折不挠”精神,进一步诠释了这种品格。5年前汶川的场景依稀再现:合力破“孤岛”、决战唐家山、鏖战都汶路……今天芦山的人和事就在眼前:徒步挺进“生命孤岛”的消防官兵、独自搬开预制板救子的母亲、徒手刨出母亲的少年、告别亡母奔赴一线的年轻护士……一个个英雄壮举、一幕幕感人场景,把不畏艰险、不屈不挠的民族品格一次次展示出来。

抗震救灾精神升华中华民族人文传统。中华民族在延绵五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重人文、讲伦理的深厚传统。中国共产党秉持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倍加珍视群众利益,倍加珍视人的生命、尊重人的价值、关注人的幸福。从汶川到芦山,以人为本奏响了抗震救灾的时代强音。中央领导同志的一系列指示、批示和要求传递着党的关怀:“把抢救生命作为首要任务,千方百计救援受灾群众”,“科学施救,最大限度减少伤亡”,“第一任务是救人,要抓住黄金救援期,一刻不能停。”以人为本理念在抗震救灾中转化为无声行动:72小时黄金救援期过去依然拉网式搜救,地震伤员全部免费治疗,受灾群众每人每天补助1斤粮、10元钱……正是以人为本理念及其行动,使中华民族人文传统的内涵得到丰富和升华。

抗震救灾精神展现中华民族时代风貌。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崇尚科学,为人类科学发展作出过杰出贡献。从古代的四大发明到现代的“两弹一星”,都反映出中华民族对科学的向往、追求和积极探索。尊重自然、尊重规律、尊重科学的态度和理念,在抗震救灾斗争中得到充分体现。在汶川抗震救灾中,我们成功破解了大力度抢救生命、大数量应急安置、大范围防病防疫、大规模恢复重建等一系列世界性难题。在芦山抗震救灾中,我们表现得更加成熟冷静、更加科学高效。经过两次抗震救灾斗争实践,我们形成了科学决策、科学组织、科学救援、科学安置、科学规划、科学重建的一整套体制机制,为应对巨灾积累了宝贵经验。

伟大抗震救灾精神是砥砺前行的强大力量

精神的力量是无穷的。从汶川到芦山,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从灾难中奋起、在困难前挺立,伟大抗震救灾精神是强大的精神支撑。正是在伟大抗震救灾精神的砥砺下,我们奋然前行,夺取了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的伟大胜利。

伟大抗震救灾精神支撑我们面对灾难处变不惊、自信自强。在抗击汶川特大地震灾害中形成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使中华民族精神得到极大提振。有了强大的精神支撑,我们就能在突发的灾难面前处变不惊,在巨大的破坏面前自信自强。芦山地震发生后,从中央到地方迅速反应、妥当处置:习近平总书记第一时间作出指示,李克强总理当日下午飞抵灾区,四川省委、省政府立即启动Ⅰ级应急响应,灾区各级党政领导及时奔赴灾区,人民军队、公安干警、民兵预备役人员火速驰援,职能部门高效运作,社会各界大力援助,保障了抗震救灾的有序高效。

伟大抗震救灾精神鼓舞我们面对困难百折不挠、愈挫愈勇。芦山地震是汶川特大地震重灾区遭受的第二次重创。面对两次巨灾,我们以“任何困难都难不倒英雄的中国人民”的英雄气概和“一定能够战胜灾害、重建家园”的豪情壮志,展开了同时间赛跑、靠信念支撑、以发展取胜的伟大斗争。凭着百折不挠、愈挫愈勇的精神,我们在汶川打赢了抢险救人、安置攻坚、重建家园的一场场攻坚战,建设起新的美丽家园;凭着这种精神,我们也一定能够在芦山抗震救灾和家园重建中再次书写从悲壮走向豪迈的壮丽篇章。

伟大抗震救灾精神激励我们面对挑战自强不息、奋发图强。灾难考验意志,灾难砥砺品格。汶川特大地震发生5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正确领导下,灾区不仅原地起立,而且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实现了功能恢复与赶超跨越、民生工程与产业发展、重建质量与重建速度、自力更生与对口支援、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物质财富与精神家园的有机结合,达到了“家家有房住、户户有就业、人人有保障、设施有提高、生态有改善”的目标,兑现了“再造一个秀美山川”的庄严承诺。当前,芦山灾区防灾减灾工作深入开展,基础设施正在抢修完善,水电供应进入正轨,工农业生产逐步恢复,学校复学复课基本完成,重建规划已经启动。可以相信,有伟大抗震救灾精神的坚强支撑,我们一定能够走出科学重建、经济转型、跨越发展之路,遭受重创的芦山也必将穿越灾难、走向新生。

弘扬伟大抗震救灾精神,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

伟大抗震救灾精神作为中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中国梦的宝贵财富。在未来前进的征途上,我们要大力弘扬伟大抗震救灾精神,为实现中国梦而顽强奋斗、艰苦奋斗、不懈奋斗。

弘扬伟大抗震救灾精神,为实现中国梦顽强奋斗。事业成功就要自强不息,梦想成真就得顽强奋斗。弘扬伟大抗震救灾精神,首先就体现在为实现中国梦而顽强奋斗上。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我们必须以奋发有为、开拓进取的精神状态和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工作作风,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扎实做好每一项工作,不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为实现中国梦作出新贡献。广大党员干部应牢记职责和使命,率先垂范、勇于担当,自觉加强党性修养,始终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在实现中国梦中发挥模范带头作用。

弘扬伟大抗震救灾精神,为实现中国梦艰苦奋斗。“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吃苦耐劳、克俭节用,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党在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形成了“吃苦在前、享受在后”、“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等优良作风。弘扬伟大抗震救灾精神,必须把危机状态下的过硬作风转化为日常工作中的良好状态。当前,灾区过渡安置和恢复重建还有很多艰苦的工作要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还有许多困难要克服。艰苦奋斗,就要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就要自力更生、自立自强、感恩奋进,用勤劳的双手创造美好的未来。

弘扬伟大抗震救灾精神,为实现中国梦不懈奋斗。中国梦的实现是一个长期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为实现中国梦奠定了坚实基础。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加接近实现中国梦。然而在前进的道路上,我们还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风险和挑战。弘扬伟大抗震救灾精神,要求我们为实现中国梦矢志不渝、不懈奋斗。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断接近中国梦、最终实现中国梦。

(执笔:赵明仁  王  素  裴泽庆  王骏飞)

《 人民日报 》( 2013年06月03日 07 版)

(责编:吴斌、程宏毅)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