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临沧市党员干部深入田间地头直接联系群众。
本报记者 陈 斌摄
在自己的工作总结中,刘慎写下这样的话:“在机关里我是服从命令听指挥的年轻同志,在村里我却是发动群众谋发展的常务书记。贴近群众,群众是我虚心求教的良师益友;深入农村,农村是我增长才干的广阔舞台。”刘慎,80后,云南省委组织部干部三处主任科员,在省“四群”教育活动中担任武定县插甸乡安拉村党总支常务书记。一年多来,他在村里积极试种新品种、养殖生猪,带领村民整治道路和活动场所,真正和老乡们成了朋友,也找到了自己的价值。
在云南,像刘慎这样直接去基层服务的党员干部还有很多。从2011年12月起,云南省在全体党员干部中启动了“四群”教育活动,各级干部到基层直接联系群众、体验民情。据统计,到2012年底,全省机关干部累计下基层69万人次,收集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36.5万多个,已解决30多万个,化解矛盾纠纷138万多件。老百姓获得了真真切切的实惠,干群关系更加密切,党执政的基层基础得到了巩固。
“深入群众鱼得水,脱离群众树断根”
这是记者在云南采访的几天里,当地干部说得最多的一句话。这个道理,是云南的干部从教训中得来的。
2008年7月,“孟连事件”在云南发生,政府与群众之间发生了激烈冲突。回忆起这件事,孟连的干部沉痛地说:“这是脱离群众的结果,是群众路线走得不正、群众利益维护得不好、群众工作方法不当的表现。”
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群众工作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人们的主体意识增强,价值观念多样化,利益关系也日益复杂。这就更加要求党员干部时刻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倾听群众心声,有针对性地灵活开展群众工作,为人民群众排忧解难。
事件发生后,孟连痛定思痛,转变思路,在几年内创造出了做好群众工作的“孟连经验”。从“孟连教训”到“孟连经验”,让云南省认识到对党员干部进行群众路线教育的重要性。由此,云南省委决定,从2011年12月开始,在全省干部中开展群众观点、群众路线、群众利益、群众工作的“四群”教育,在全省县级以上机关全面实行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
省委书记秦光荣说:“只有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俯下去做群众的牛,站起来做群众的伞,带着深厚的感情为群众谋利益,始终做到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才能始终赢得群众的信任。”
“四群”教育活动开展一年多来,全省广大干部深化了对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理解,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理念不断深化为服务群众的自觉行动,提高带领群众谋发展的能力和本领。
“来不接,走不送,吃不陪,实打实地干事情”
一切为了群众,该为群众做什么?怎么做?
针对新形势新任务,云南省委认为,做好群众工作的最根本最有效的途径就是“直接”,即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全省县以上机关部署实施实行的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以“四联户”“三深入”为核心,领导蹲点联户、部门挂钩联户、干部结对联户、建卡经常联户制度,对各级干部每年驻村住户和到基层调研做了细致规定,大力推动各级干部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知民情、顺民意、解民忧、惠民生,在直接服务群众中转变作风。
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务实有效。云南省委党校副校长何祖坤介绍,全省近53万名干部直接联系农村群众206.5万户,约占全省农村家庭户的20.7%。选派2.48万机关干部到农村,建了1479支行动工作队,在农村驻扎下来开展工作,同时也选派4960名常务书记充实基层力量。这些干部所做的事、解决的问题,大多数是民生问题,与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密切相关。将记录联系干部姓名、工作单位、联系电话等信息的364万张联系卡发放给群众,方便联系对象与干部保持经常联系。
唐国华被派到武定县插甸乡和尚庄村任党总支常务书记。他到村里以后,发现村里年轻人中有很多致富能人。于是,唐国华把村子里20岁到40岁的青年一一排队,在其中确定了几名,由党总支委员结对子,做帮扶工作,再发动他们在村里传帮带。唐国华说,“隔三差五我们就往他们家跑,拉家常、聊子女教育、谈发家致富。功夫不负有心人,现在他们都成了村里的致富带头人。”
联系群众不是简单地慰问群众,最根本的还是要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促发展、惠民生。在农村,最难的是促进群众增收,最急的是基础设施建设和民生问题解决。把这些事做好,才是真正为群众服务。随着“四群”教育活动的深化,云南省又开展了“随机调研”,有针对性地解决机关干部对基层了解不足的问题。省委组织部部长刘维佳说:“当个好干部,必须眼睛向下看、脚步朝下走,到基层去,到实践中去,到群众中去,虚心听取群众意见,集中群众智慧。群众是我们真正的老师。”
各级干部全部自带行李,轻车简从,进工厂、访市场、下农村、入农舍、认亲戚、找朋友,与百姓同吃同住同劳动,面对面听取群众意见,心贴心与群众沟通交流。用他们自己的话说,就是“来不接,走不送,吃不陪,实打实地干事情”,干部和群众的感情越来越好。
陈真永是武定县新农村建设工作总队长。他对记者说:“带头示范,群众增收的路就变宽了。我们想办法帮助村民指导产业发展。比如在老木坝村,建起了壮鸡养殖育苗保种基地;以核桃、苹果、花椒种植为主,在各村大力发展林果经济。再与昆明的高新技术企业合作,探索订单式农业。农民尝到了甜头,积极性越来越高。”
“撒下去的是种子,收回来的是人心”
直接联系群众制度的生动实践,使干部作风方面的新气象不断呈现。“一根烟,一杯茶,一张报纸看半天”的干部少了,在田间地头忙活的干部多了;讲虚话套话的干部少了,实实在在为群众办实事的干部多了。广大干部真正把心贴在基层,把群众当亲人,在踏踏实实为百姓服务中赢得了信任。
驻村指导员被群众亲切地称为“致富引路人”。在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州委办多方协调争取资金,积极引导产业发展,使芒别村、南景村成为有名的“老缅芫荽村”,所栽种的芫荽行销全国。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建立起农民专业合作社135个,655名党员带动15600余名社员发展产业、开创市场、增加收入,小汽车开进了傣族村民家。
在七彩云南大地上,走进村寨就可以看到,群众有难事,就抄起电话找与自己联系的干部;困难群众家里,有党员干部温暖的话语;生产一线,有党员干部忙碌的步伐;抗旱前沿,有党员干部辛劳的身影。干部们自己说:“我们到基层服务,撒下去的是致富发展的种子,收回来的是百姓的心。”
下一步,云南将按照中央关于在全党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部署和安排,进一步深化“四群”教育,完善党员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让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结出更加丰硕之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