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容”,是一种品格、一种气概、一种境界,是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表征。
“山不辞微尘故能成其高,海不绝细流故能成其深”。山之高大、海之深远,盖因其具有包容万物的胸襟。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梦的重要论述,之所以引起党内外、军内外、海内外的强烈共鸣,之所以成为当今中国的高昂旋律和精神旗帜,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它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可以说,中国梦之美,美在包容。
中国梦是历史梦与时代梦的统一
一个民族的共同梦想,积淀着这个民族共同的历史、共同的利益和共同的价值,因而具有民心同向、众愿同归而又穿越时空的包容性。
中国梦是一个长长的梦,承载着中华民族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一心中国梦,万古下泉诗”。1840年鸦片战争击碎了大清帝国“天朝上邦”的迷梦,泱泱中华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也使“民族复兴”成为中国人刻骨铭心的字眼。
这是一个承前启后的梦,一个前赴后继的梦。“振兴中华”最早是孙中山先生提出来的。我们党成立以后,承担起领导人民振兴中华的神圣使命。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同志都对民族复兴作了大量论述。“团结起来,振兴中华”这一改革开放初期提出的响亮口号,始终回响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业的征程上。
从新中国成立“站起来”,到改革开放“富起来”,再到新世纪“强起来”,中国发展的每一个进程,每一步跨越,无不依靠实现民族复兴伟大梦想凝聚起亿万人民的磅礴力量。
习总书记关于中国梦的重要论述,把中华民族的昨天、今天、明天连接起来,把民族复兴的大业与几代人的夙愿联系起来,把党的十八大确定的“两个百年”奋斗目标和国家的前途命运联系起来,凝练概括了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华民族追梦、圆梦的历史进程,高度总结了中国人民自强、奋斗的历史经验,深刻阐释了中国共产党人致力于民族复兴事业的历史使命。
正如习总书记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所指出的:“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从历史纵向坐标上看,中国梦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几代人孜孜以求的历史任务;从时代横向坐标上看,中国梦是国家、民族在综合国力竞争中赶超现代化潮流的现实课题。如同欧洲文艺复兴不只是回归古希腊文明的复兴,实质是西方走向现代化的思想启蒙。我们的中国梦,恰恰是在悠久文明基础上实现大国崛起,以现代化国力和形象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凤凰涅槃。
在一个古老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关键节点,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以“中国梦”凝聚共识、激励人心,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它承载着几代中华儿女的深厚情结和美好愿景,代表着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体现了我们党对国家、民族的庄严承诺和使命担当,也反映了中国人民包括海外同胞、全世界华人的共同心声,必将激励广大人民群众戮力奋斗,共同创造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更加幸福美好的明天。
中国梦是国家梦与人民梦的统一
中国梦是整体、厚重、宏大的,又是个体、具体、细微的。
中国梦包括两个层次的深刻内涵:从整体上把握,中国梦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之梦;从个体上把握,中国梦是生活幸福、人生出彩之梦。“宏大叙事”的国家梦与“具体而微”的百姓梦紧紧相连,相辅相成,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在中国梦的丰富内涵中,“人”无疑是核心要素。中国梦的包容性,集中体现在它把国家梦和人民梦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是与每个社会成员息息相关的梦。
“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习总书记这一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中国梦的核心价值,也指明了中国梦的动力源泉,具有极大的凝聚力和感召力。
中国梦既是国家和民族的大义,又是老百姓实实在在的利益。当我们强调“大河没水小河干”时,不能忘了“小河有水大河满”。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将个人之梦寄托于国家之梦、民族之梦,梦想才有成真的可能。同时,中国梦最终是由一个个鲜活生动的个体梦想汇聚而成的,其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人民。中国梦的实现,就体现在解决老百姓关心的一件一件具体事情上。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人民群众这些要求很普通、很平实,但又关乎民之本、国之本。你的梦,我的梦,大家的梦,合起来就是伟大的中国梦。当我们把“国”与“家”、“民”与“族”融为国家、民族的力量,实现中国梦的构想就会变成现实的生活状态。
其实,共产主义的最终理想就是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建设无差别的人类共同体。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个体梦想的实现,是国家梦想实现的重要前提和必备条件。民族复兴的光明前景,又最大限度地兼容了每个人的根本利益。实现中国梦,就是要将个人的奋斗与民族的发展有机统一起来,使之凝结成密不可分的“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和创造精神,让人民群众“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
让人人看到希望,人人有奋斗舞台,汇聚起每个人最大的能量,这就是中国梦的魅力所在。
中国梦是实现民族复兴之梦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梦的统一
如果说,党的十八大确定的“两个百年”是实现中国梦的阶段性战略部署,那么,贯穿其中的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双重任务”。
这“双重任务”是密切相关、不可分割的。实现民族复兴是我们的梦,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也是我们的梦。从一定意义上说,两者实际上是一个梦。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凝结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根本的梦想”。
翻开中国近代以来的发展史不难看到,无论是照搬西方资本主义制度,还是照搬别国的社会主义模式,都不能解决中国的生存发展问题,都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梦想。中国必须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能够发展中国。这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实现民族复兴之梦的必然要求。
改革开放之初,美国《时代》周刊曾称邓小平为“中国的梦想家”。如今,我们以30多年快速发展的巨大成就,向世人展示了一个梦想成真的中国。1910年,国人只能在小说中幻想中国举办万国博览会的景象,100年之后,盛况空前的世界博览会在上海成功举办。奥运梦、飞天梦、潜海梦、航母梦,这些前人想都不敢想的梦,如今都已成真。历经磨难的中国人民的百年梦想,正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一步步变为现实。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梦,是共产主义最高理想在现阶段的具体体现,也是中国梦的重要支柱和实现形式。不论哪个社会阶层、哪个利益群体,只要他是爱国的中国人,都自然而然地对民族复兴抱有强烈的渴望,都认同和接受中国梦,因为无论哪个阶层、群体的发展和利益的实现,都离不开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复兴,而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正是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的根本保证。
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富裕、公平正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文明和谐、改革创新、永不停滞的价值取向,也决定了中国梦具有海纳百川的包容性。不同层面、不同群体的愿望和要求,都可以在走中国道路上得到汇聚,形成一种追求梦想的强大合力。当前,我国经济社会正在发生深刻变革,人们的思想观念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社会思想意识日益活跃,呈现出多元、多样、多变的发展趋势。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既要坚持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又要坚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在包容多样中确立主导,在尊重差异中谋求共识,大力倡导一切有利于发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思想和精神,大力倡导一切有利于用诚实劳动争取美好生活的思想和精神,尊重和保护一切有益于人民和社会的劳动和创造,通过中国道路的整合功能和激励作用,把人民群众的思想和行动引导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上来。
中国梦是中国梦与世界梦的统一
中国梦是复兴之梦、发展之梦,也是和平之梦、和谐之梦。
在全球的坐标上,中国梦是在与世界的互动合作中铺展的。中国人憧憬、追求中国梦,并非热衷于“梦回大唐”,重温“中央帝国”的威仪,再现“万国来朝”的盛象。“要和平不要战争,要发展不要贫穷,要合作不要对抗,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是全球化时代中国梦内在的新的“世界梦”。
中国梦的包容性,源于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仁者爱人”“和而不同”“和谐与共”“美人之美”,中华民族特有的包容性造就了中国梦的“世界性”。回顾历史,西方国家的崛起,往往以殖民扩张和海外掠夺为依托,而中华民族是爱好和平的民族。“七下西洋”,播撒和平友谊的种子,“丝绸之路”,留下互利合作的足迹。饱尝列强入侵和连年战乱之苦的中华民族,不会也不能做“欧洲梦”“美国梦”。实践已经并将继续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和平、合作、和谐发展的新道路,中国的发展壮大打破了“国强必霸”的传统模式,带给世界的是更多机遇而不是什么威胁。和世界共发展,与世界同分享。我们要实现的中国梦,不仅造福中国人民,而且体现了兼济天下的大国胸襟和分担全球责任的铁肩道义。
和平不等于苟安,包容不等于软弱可欺。中国梦是强国梦,也是强军梦。强国梦是强军梦的基本依托,强军梦是强国梦的有力保障;强军梦不圆,强国梦也难圆。中国梦的实现以追求和谐、和平为先决条件,提倡各个国家、民族在发展中实现共存共赢,绝不会以牺牲他国利益为实现中国梦的代价,但也绝不会吞下牺牲国家、民族安全和发展利益的苦果。这也是中国梦真理性、包容性、时代性的题中应有之义。
“世事沧桑心事定,胸中海岳梦中飞”。百年民族复兴梦,承载了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灿烂文明的古老民族的自尊、自强与自豪,也包含着一个爱好和平、锐意进取、充满活力的发展中大国对于人类美好未来的憧憬和追求。一个和平发展的中国,终将完成民族复兴伟大事业,也必将成为世界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的可靠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