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 理论 >>
理论·经济学:经济学模型的精神与灵魂
李金华
2013年05月24日09:45   来源:光明日报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在佛经里,如来经常告诫他的弟子,佛所说法,如指月的手,帮助大家看到月,但是不要把手指当作月。经济学和社会科学的理论也一样,只是帮助我们了解人类的经济社会行为的手指。理解经济学模型,亦如此。图片选自《论经济学方法》 林毅夫著

经济学论文中,模型的使用时常引来种种非议或质疑,这或者是由于错误地应用了模型,或者是应用了错误的模型。原罪不在于模型,而在于人,在于设计或应用了经济学模型的经济学者。

一个经典的经济学模型理当是哲学、经济学、逻辑学以及统计学、数学知识的完美组合。这种多元知识体系的精巧整合,使得模型形神兼备,构成了经济学模型的精神。

经典的模型所以谓之经典而弥久不衰,是因为其能解决现实问题,能指导人们对经济现象作出相对可靠的认识和判断,具有强烈的现实性和普适性。经济模型是根植于现实的,是活生生的,是有生命的,这是经济学模型的灵魂之所在。

现在,经济学模型广泛见诸经济学论文,它或者作为研究的工具,或者作为被研究的对象,广受经济学者的重视。但是,模型的大量应用也带来了诸多争议,有时是因为模型得出的结论,有时是因为模型本身。这就引发了对经济模型深层次问题的思考,引发了关于经济学模型精神与灵魂问题的思考。

经济学模型的构成要件分为两类:显性要件和隐性要件。显性要件是变量、方程式;隐性要件是哲学、经济学、逻辑学、统计学和数学的原理与思想。前者直观具体,后者隐晦抽象。变量是构成经济模型的基本元素,不论是被解释变量还是解释变量,内生变量还是外生变量,它们都是客观现象的数学描述,是客观现象的符号表示;方程式是经济学模型的主体,是模型的直接表现,是经济现象间相互关系的逻辑表达。模型的设计就是设计这些变量和方程式的组合形式,模型的应用也就是方程式和联立方程式的求解。

知晓一个模型的显性要件仅是了解了模型的表象,只有掌握了显性要件背后所蕴含的哲学、经济学思想,变量间的逻辑关系,以及变量间相互推演的统计学、数学法则,才是真正认识了一个经济学模型或掌握了一个经济学模型。变量的选取由经济学者的研究目的所决定,源于客观现实,是客观经济现象的真实表达,它可以是确定的、排他的,也可以是灵活的、多元的;而变量间关系的表述形式则可以千变万化,这其中体现了丰富的哲学、经济学思想,包含着严密的逻辑学知识。变量是否真实地代表了被研究的经济现象,是否能最精准地描述被研究的目标,这需要经济学者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作正确的哲学思考和经济学判断;将若干变量科学地整合,清晰地表述,使之能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相互推演,这需要展示模型设计者或应用者的数学统计学功底和逻辑思维能力。因此,一个经典的经济学模型理当是哲学、经济学、逻辑学以及统计学、数学知识的完美组合。这种多元知识体系的精巧整合,使得模型形神兼备,构成了经济学模型的精神。

认为经济学模型是多学科知识的完美组合,并不是指模型构成形式的美妙,而在于其应用性与普适性。边际主义经济学的奠基人莱昂·瓦尔拉斯(Léon Walras)和曼彻斯特大学欧文学院出色的逻辑学、道德哲学和经济学教授威廉·斯坦利·杰文斯(William Stanley Jevons)于十九世纪就开始将物理学知识引入经济学领域,并运用数学公式和几何图形研究经济学问题,这可称得上是经济学模型应用的拓荒之举。诺贝尔经济学奖首位得主简·丁伯根(Jan Tinbergen)于1936年创立了一个具有24个联立方程式的荷兰经济模型,他用这一方程组揭示了大量不同性质的经济活动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被尊为经济计量学模型建造者之父。另一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保罗·萨缪尔森(Paul Samuelson)于20世纪中叶将数学原理应用到经济学研究中,这令能够快速处理分析数据的现代计算机技术获得了更广阔的应用空间,让经济模型的开发和应用大行其道,使经济学和现代计算机科学相得益彰。回溯经济学模型的诞生发展史易见,经济学大师们引入或设计模型,都是出于研究现实经济问题的需要,都是针对实际、针对问题的。是实践催生了理论,实践催生了模型;模型因现实问题而诞生,又回归现实,为问题的解决服务。经典的模型所以谓之经典而历久不衰,就是因为其能解决现实问题,能指导人们对经济现象作出相对可靠的认识和判断,具有强烈的现实性和普适性。所以说,经济模型是根植于现实的,是活生生的,是有生命的,这是经济学模型的灵魂之所在。

模型只有能用于实际,能帮助人们认识和解决现实经济问题才能真正称之为模型。现实经济学论文中,模型的使用却时常引来种种非议或质疑,这或者是由于错误地应用了模型,或者是应用了错误的模型。原罪不在于模型,而在于人,在于设计或应用了经济学模型的经济学者。

经济学论文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研究现实经济问题的,一类是研究理论和方法的。前一类论文,行文的套路基本上是比选或改进若干理论模型,而后按照选定的模型要求,处理数据,求解模型,检验模型,分析模型运行的结果。但是,任何经典模型的应用都是有假定条件或应用前提的,如果使用者忽视了或者根本不懂得模型的应用前提,故意不尊重或不能够尊重模型中变量间和模型方程式中的逻辑关系,漠视模型所强调的经济学思想,就无法揭示真实的客观世界,研究的结论就势必出现偏差,有时甚至是重大偏差。对于后一类研究理论方法类的论文,行文的套路多是经济学者总结推出新理论,发明创造新模型,或者修正完善已有模型。但不论目标为何,都需要作者遵从经济学哲学原理,在统计学、数学相关知识的框架下从事创造或再创造工作。如自然科学一样,任何一个新发明的模型都需要通过实验,需要通过检验,以证明其应用价值。只有通过了案例验证,能证明其在实践有效可用,模型才是鲜活的,才是有生命的,才是被赋予了精神和灵魂。一个作者自己尚不能证明其在实践中可用有效的模型,那只是作者的一个娱乐产品,是作者的一种数学游戏。是没有价值的,是不能被公众认可和接受的。

经济现象是复杂的,研究经济模型或把经济模型作为工具进行现实问题研究时,经济学者经常需要刻意忽略真实世界的某些方面,有时甚至是刻意扭曲某些现象和事实,如设定一个或若干个刚性假设条件,以达到更简洁、更清晰地认知作者最关心的问题。能否合理地忽略,能否科学地扭曲,这对学者的智慧是一个严重挑战,是对学者哲学、经济学、数学等多学科知识的一种综合考量。没有受过此类的系统教育和严格训练,没有相关科学知识的丰厚积淀,是无法完成这一系统工程的。

实践是检验经济学模型价值的唯一标准,丰富的哲学经济学思想以及其应用性或有效性是经济学模型的精神与灵魂。提倡严谨的学风,倡导务实的精神,就是要求一篇论文立足实际,言之有物,解决问题,富于思想,充满智慧;就是要求一个经济学者,在经济学研究中应用模型,特别是设计模型时,秉持科学的态度,储备足够的知识,尊崇客观现实,尊崇经济学模型的精神与灵魂。(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数量经济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

(责编:万鹏、赵晶)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
48小时排行榜 48小时评论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