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 理论 >>
(学术随笔)
万水千山总是情——谈谈唯物主义的情感向度
张光成
2013年05月23日08:20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关于唯物主义,有人仅仅从客体向度来理解,只强调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不可否认,物质世界是人类生活的基础。如果不承认这一点,就走向了唯心主义。同时,唯物主义还具有主体向度,强调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这一点也不应忽视。支撑这种反作用的有认知、意志,也有情感。正所谓万水千山总是情: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农民热爱他们耕作的肥田沃野,科学家惊叹于他们探索的宇宙律令,诗人则陶醉于他们钟爱的自然风光。正是人类的认知、意志、情感充实和丰富着物质世界,支撑和推动着社会历史发展。

探求认识世界的智慧,是哲学的起因。在最初的涵义上,哲学就是爱智慧。古希腊哲学,无论唯物主义学派还是唯心主义学派,都以探求智慧为主要目标。经过人文运动和文艺复兴,西方哲学走到了近代。近代是科学和工业蓬勃发展的时代,强调知识的力量、理性的力量。此时西方的唯物主义也是沿着探求智慧的道路发展的,强调人类要认识自然、改造自然。从增强人的主体性和能动性的角度讲,这种观点是积极的。但是,这种哲学过度强调征服和开发自然界,从而造成了对自然界的破坏。这个问题出现的根源,就在于这种哲学没有把自然看成有机的存在、看成人类的养育者,没有从伦理和情感的维度来对待自然。

实际上,完整意义上的唯物主义不仅强调认识和改造自然,而且强调尊重自然、善待自然。具体来说,就是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更强调人对自然的热爱、对家园故土和生存环境的亲情、对宇宙造物化育的感恩。它主张顺应自然而不是征服自然,主张像热爱自己的家园那样热爱养育人类自身的自然界,追求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它虽然强调运用人类的智慧来认识和改变世界,却不试图将一切都据为己有,而是在创造物质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后,以审美的、情感的态度来对待世界。德国著名诗人荷尔德林“劳作之后,人诗意地栖息在大地上”的诗句,就是这一态度的生动写照。

恩格斯曾经指出:“随着自然科学领域中每一个划时代的发现,唯物主义也必然要改变自己的形式;而自从历史也被唯物主义地解释的时候起,一条新的发展道路也在这里开辟出来了。”唯物主义必须随着人类实践的发展创新自己的理论形态。在倡导生态文明、应对生态危机的当代,应重新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承认自然是人类的养育者,然后再研究如何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前提下改造和利用自然。庄子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事实上,天地对于人类也有大德而不言。当代唯物主义哲学应当正视物质世界与人类之间有情的一面,将这些情感的内容融化到思想理论之中,从而实现对唯物主义新的认识和发展。

人类不仅存在于物质世界之中,也生活在精神世界之中。向自然界索要物质产品以满足生存需要,会随着文明的进步而逐渐变成相对次要的方面。有一个健全的心灵,对自然有审美、有热爱、有感恩,将会与认识和改造自然同等重要。充分认识唯物主义的情感向度,从这一角度来认识哲学、认识世界、认识人本身,对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共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为解放军军械工程学院教授)

(责编:万鹏、赵晶)

相关专题
· 人民日报理论版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
48小时排行榜 48小时评论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