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 理论 >>
胡鞍钢:共同分享的改革才能获得人民拥护
2013年05月22日08:56   来源:光明日报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原题:中国需要共赢的改革

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城乡差异较大、各地发展不平衡、社会大规模转型的发展中大国,确立改革目标,制定改革方案,选择改革路径,不仅需要考虑到追求经济效率、提高经济效益,还需要更加关注社会公平、社会和谐、社会稳定,坚持统筹兼顾,协调各种利益关系,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使全体人民普遍受益,人人受益,共同富裕。

  中国需要公平公正的改革。从理论角度看,公平与效率是一对矛盾,但它们并不一定完全对立,是可以实现统一的。这取决于改革是否公平公正,改革是否均衡全面。从实践角度看,中国的改革先后经历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1993年11月,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决定)阶段,“效率优先、兼顾公平”、“重视解决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差距过分扩大问题。以共同富裕为目标”(2003年10月,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阶段,相应地全国居民收入按不变价格增长了10倍以上,但是基尼系数总体上不断扩大,到2008年达到改革开放时期的高峰(为0.494)。随后略有下降,2012年为0.474,仍明显高于0.40的国际警戒线。这表明做大蛋糕比较容易,分好蛋糕最为困难。因此未来十年改革要把社会公平放在更为优先的位置,保证全国居民收入基尼系数持续下降。这是中国改革的基本方向,也是中国改革成功的标志。

  中国需要互利共赢的改革。改革是利益格局的调整,并不意味着改革就是“我得你失”的零和博弈,改革本身是可以成为互利共赢的成长过程。最典型的成功例子就是1978年—1984年的农村改革,农民人均收入增长了1.5倍,年平均增长率16.5%,城乡收入差距从2.57倍缩小到1.84倍。2.0版本的改革就是13亿人民成为共同赢家的改革,即使有受损者也能够得到足够的补偿,同样分享改革的成果,也成为受益者。

  中国需要共同分享的改革。改革的目的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改革的最终目的是使十几亿人能够共同拥有发展的机会,共同提高发展的能力,共同提升发展的水平,共同分享发展的成果。最重要的是强化对全体人民的人力资本投资,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第一,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建立全民学习型社会。第二,要健全全民医保体系,完善国民健康政策,改革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体制。第三,要完善城镇就业服务体系,构建和谐劳动关系。这就从根本上为实质公平奠定了人力资本基础。

  中国需要共同富裕的改革。这既是改革的正确方向,又是改革的衡量标准。从“先富”阶段到“共富”阶段的重要标志是出现四个方面的大趋同: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出现趋同,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出现趋同,各地区公共服务水平出现趋同,衡量社会综合发展水平的人类发展指数出现趋同,高水平的社会保障实现全民覆盖。无论是衡量经济发展水平的人均GDP、人均财政收入,还是衡量社会发展水平的城乡恩格尔系数、人口预期寿命、国民平均受教育年限与人类发展指数都将出现趋同。

  总之,中国改革三十多年之后,全体人民所需要的是公平公正的改革,互利共赢的改革,共同分享的改革,共同富裕的改革。这样的改革才能获得人民的理解,人民的支持,人民的拥护。也只有这样的改革,才能使全社会改革收益最大化,改革成本最小化,保持天下大治,保证社会和谐。

(责编:万鹏、赵晶)

相关专题
· 胡鞍钢专栏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
48小时排行榜 48小时评论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