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 理论 >>
《政治经济学评论》:中国政治经济学年度发展报告(2012)
2013年05月21日10:19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一、政治经济学基本理论研究

2012年,我国政治经济学基本理论的研究集中在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式、劳动价值论、危机理论和利润率下降规律等方面。

(一)关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劳动过程

高峰沿着吴易风教授提出的从“生产力—生产方式—生产关系”基本原理分析生产方式含义的思路,将“生产方式”的基本用法分为两种,一是社会生产的类型或型式;二是社会生产的劳动方式。结合《资本论》第一卷的实际内容,进一步提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应该理解为“资本主义劳动方式”。“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社会化生产力与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矛盾运动的中间承载体,同时体现劳动的技术方式和社会方式,它以生产力的社会化发展为基础,又被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所规定和塑造,具有明显的社会历史特征。而对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研究,就是探讨资本主义劳动方式的演变过程。由此他进一步提出,应该将劳动方式和劳动过程纳入到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中,并阐明了其理论与实践意义。论文提出,资本主义劳动方式或生产方式的基本特征,就是以社会化的机器生产为基础,细密的分工,工人劳动的片面化、简单化和畸形化,日益成为机器的附庸。

林岗认为,在马克思的著作中,“生产方式”这一概念在不同的语境有三种不同的含义:第一,指生产方法或劳动方式,即生产力;第二,指社会生产关系;第三, 指社会经济形态,即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统一体。而在规定《资本论》的研究对象时,马克思是在第一种意义上,即生产力的意义上使用“生产方式”这个概念的。 

林岗认为,在马克思的著作中,“生产方式”这一概念在不同的语境有三种不同的含义:第一,指生产方法或劳动方式,即生产力;第二,指社会生产关系;第三, 指社会经济形态,即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统一体。而在规定《资本论》的研究对象时,马克思是在第一种意义上,即生产力的意义上使用“生产方式”这个概念的。

谢富胜、周亚霆阐述了20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研究复兴是基于马格林对“技术决定论”的批判而提出的“社会控制论”,他们指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保持统治地位的必要条件是整个社会占主导的劳动过程能够再生产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这不仅要求与资本的特定统治形式相适应的生产力的增长,更重要的是能再生产出资本控制劳动的生产关系,必须将技术决定论和社会控制论结合起来。 谢富胜、宋宪萍梳理了马克思在1863-1864年手稿及《资本论》第一卷相关章节对劳动过程的重要论述,为马克思的劳动过程理论的系统化作了初步尝试。 谢富胜系统介绍了蒙哥马利、弗里德曼和爱德沃兹等基于工人主体性的视角,从资本积累出发,资本如何控制劳动过程的具体组织方法的相关研究,阐明了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不同时空范围内,具体劳动过程的组织存在着多种选择,而究竟选择什么样的劳动过程,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于特定的社会经济关系。 在另一篇论文中,谢富胜指出,20世纪90年代以来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研究日益多元化,但缺乏共同的研究主题或理论硬核,布莱顿研究小组的劳动过程理论、法国帕洛瓦斯的劳动过程变迁理论、汤普逊的劳动过程核心理论,为劳动过程理论从分散走向聚焦并形成其理论范式提供了借鉴和思考,回归马克思主义劳动过程研究的逻辑则是未来劳动过程理论发展的主要方向。 谢富胜、周亚霆基于国外对知识、知识管理和技能变化进行的理论和案例研究阐明了知识经济下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确实发生了某些新的变化。劳动过程中的控制依然严密,控制的目的仍然是为了榨取剩余价值;知识管理是采取新的方法榨取雇员的“知识”;对低技能工作的大量需求与“技能提升”宣传之间的冲突反映了资本与劳动间的冲突,反映了“知识经济”条件下劳资之间内在矛盾的新形式。他们指出,资本主义劳动过程变革的实质是社会剩余价值的创造通过语言的、交际的和情感的网络采取了合作的互动性的方式。 (来源:《政治经济学评论》2013年第二期)

点击下载阅读全文

(责编:万鹏、赵晶)

相关专题
· 《政治经济学评论》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
48小时排行榜 48小时评论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