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 理论 >>
我国银行业高盈利问题辨析—基于上市公司的数据
刘瑞,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李荣华,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生,河南师范大学讲师
2013年05月21日10:00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内容摘要 本文通过对16家上市银行的盈利状况同其他行业上市公司比较发现:(1)在2005-2008年期间,银行业利润呈非平均化趋势;无论是从资本获利角度(净资产收益率)还是从经营获利角度(销售净利率)看,银行业的盈利水平都处于行业高位,而且在金融危机后与非金融行业盈利差距有进一步扩大趋势;(2)但是以资本盈利与经营盈利相比较,银行经营盈利水平远高于银行资本盈利水平。金融危机之前,银行资本盈利水平甚至与一些实体经济的盈利水平大体上一致,危机之后经济整体下滑但唯有银行经营盈利水平始终高居不下;(3)像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石油、烟草这些垄断强行业,其盈利水平都不如银行业高。形成这个状况的主因是由于银行业准入管制及利率管制导致政策性利差而获利容易。这种银行盈利模式在客观上产生实体经济盈利能力因低于虚拟经济而发展不足、虚拟经济部门个人收入过高导致分配失衡等复杂的经济社会效应。对此应当给予充分重视,需要在减少银行业的行政性垄断、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降低银行准入门槛、扩大银行服务于实体经济及社会的规模和水平等方面推进改革。

关 键 词 银行业;行业准入管制;利率管制;金融改革

一、问题的提出

当全球金融危机尚未尘埃落定时,由于我国一家银行主管一句“银行赚钱已赚得不好意思”的话语,立即在国内引发了一场有关银行盈利问题的争议。根据Wind数据库数据统计显示,截至2012年4月4日,沪深两市已有包括12家上市银行在内的1336家上市公司公布了2011年年报,其中12家银行的净利润达到8415亿元,占上市公司总利润的51.3%,剔除12家上市银行后,上市公司的净利润较2010年不增反减。 从这些数字看,银行业存在很高的利润获取能力。与此相反,美国次贷危机后在国内国外经济不景气的境况下,我国很多行业面临着内需不足、出口下滑、融资困难等一系列生存与发展压力。尤其近两年来突出的民间高利贷问题更是直接反映了中小企业的融资困境与实体产业发展的困难。银行作为直接为经济服务的金融行业,其他行业发展本应是银行业利润的源头,应该与其他行业发展休戚相关。显然,在其他行业经营惨淡的情况下,如此的银行业高利润现象就显得不合乎情理了。因此有诸多媒体将银行业归纳为“暴利”行业就不足为怪了。

然而在严格意义上讲,所谓的“暴利”其实在经济学上并无确切定义。一个企业或是一个行业的盈利高低,需要通过比较才能确认。按照市场经济中的利润最大化法则以及利润平均化法则,一个企业或一个行业从追求利润最大化开始,在经过几番竞争之后,盈利水平就会从超额利润下降到平均利润,实现等量资本获取等量收益的市场竞争结局。如果出现相反的情况,那必定是市场竞争之外的因素导致的。最大的可能性是垄断行为引起的垄断利润,此外技术创新也是引发超额利润的重要因素。因此,确认一个企业或行业的利润高低, 首先需要做比较;其次再分析利润高低背后形成的原因。

对我国银行业利润高低问题的讨论理应如此。银行业不仅仅是作为独立的行业实体存在,更重要的是具有为社会及实体经济服务的职能。尽管近些年我国资本市场不断完善,企业可以通过债权融资和股权融资,但银行依然是企业融资主渠道,也是居民和企业间资本流动的纽带,银行业发展的好坏及合理与否关系到整个国家经济的命脉。所以银行业对经济的服务模式、水平与效率直接影响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来源:《政治经济学评论》2013年第二期)

点击下载阅读全文

(责编:万鹏、赵晶)

相关专题
· 《政治经济学评论》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
48小时排行榜 48小时评论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