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 理论 >>
新机遇促进区域新发展
山东社会科学院课题组
2013年05月20日09:01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当前,国际国内形势正在发生深刻而复杂的变化,我国发展面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呈现出新特点。正确理解和把握重要战略机遇期的新内涵,探索山东区域经济发展的新路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判断新变化 把握新特点

要充分利用机遇、实现发展新跨越,就要准确判断重要战略机遇期内涵和条件的变化,充分认识和把握新阶段我国发展面临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

从总体上看,国际国内形势有利于我国集中精力搞建设、谋发展。从国际环境看,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国际社会强化合作、共促发展的意愿在增强;科技创新孕育新突破,新一轮产业革命雏形初现,产业升级步伐加快;国际经济体系和治理结构深刻调整,构建公平、公正、有序和包容的国际经济新秩序成为趋势。我国国际地位空前提高,为参与国际经济事务、参与全球治理提供了有利条件。从国内环境看,支撑发展的有利条件比改革开放以来任何一个时期都要多,为我国保持经济社会发展良好势头提供了广阔空间。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时期,国内市场潜力巨大;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的步伐加快,产业竞争力日趋增强。

同时,我们也要充分认识我国发展面临的不利因素。从国际看,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世界经济持续低迷,我国出口贸易和外需增长面临严峻形势。国际科技竞争日趋激烈,西方发达国家在科技领域占据主导地位、具有显著优势的状况仍将长期存在。从国内看,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一些有利条件正在发生变化。劳动力成本低廉优势明显弱化,资源和环境约束加剧,资源性产品国际价格不断升高,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

在挑战和风险面前,国内外形势的变化也给我们的发展带来新机遇。一是扩大内需的机遇。在外需持续低迷的背景下,我国应充分发挥国内市场潜力巨大的优势,着力构建扩大内需的长效机制,提高消费需求的比重,更多地依靠扩大内需来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二是提高创新能力的机遇。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的加快,为我国实现跨越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三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机遇。在“要素红利”弱化特别是资源环境约束日趋强化的背景下,加快我国经济发展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效率驱动转变更加紧迫,倒逼我国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用好新机遇 实现新突破

进入新世纪以来,山东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存在,主要表现在经济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科技创新能力不强,资源环境约束趋紧,城乡区域发展不够协调,城市群发展滞后,中心城市综合实力和辐射带动能力不强。我们应深刻认识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准确判断重要战略机遇期内涵和条件的变化,抓住和用好新机遇,着力实现山东区域发展新突破。

积极扩大内需,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全面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开辟新的消费渠道,提高内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优化消费环境,加快商贸流通业的改造提升,促进消费品市场升级。创新消费金融产品,积极发展消费信贷和电子支付,构建诚信文化,促进消费观念改变。加快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积极实施家电、汽车下乡等鼓励消费政策,扎实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努力释放农村消费潜力。

大力培植优势产业,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依托现有产业基础,着眼未来发展趋势,选取一些关键领域努力做大做强,形成产业发展新优势。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瞄准产业发展制高点,跟踪国际前沿技术,针对制约全省自主创新的技术瓶颈和薄弱环节,科学规划优势产业和龙头骨干企业的技术路线和实现途径,全面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提升企业自动化、智能化和管理现代化水平。

协调推进城镇化,增创城乡一体化发展新优势。全面实施城镇化战略,以“提质加速、城乡一体”为目标,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以提升产业支撑能力和城镇承载能力为重点,提高城市核心竞争力、辐射带动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努力走出一条符合城镇发展规律、具有山东特色的城镇化发展路子。加快构筑以城市群为主体、以区域中心城市为核心、以县域中心城市为支撑、以小城镇和新型农村社区为基础的层次分明、布局合理、功能协调、城乡一体的新型城镇体系。

深入实施重点带动战略,增创区域发展新优势。把培植产业优势和实施重点区域带动结合起来,打造发展新高地,形成战略新支撑点,带动全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发挥“蓝、黄”两大国家战略的引领作用,继续加强五大重点区域建设。全力推进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加快形成以高效生态农业为基础、环境友好型工业为重点、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高效生态产业体系。着力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着力培育海洋相关产业,努力将山东半岛建设成为海洋优势产业集聚区、海滨国际旅游目的地、宜居城市群和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

(执笔:郑贵斌、李广杰、吴炜峰、石晓艳、王鹏飞)

(责编:万鹏、秦华)

相关专题
· 今日理论版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
48小时排行榜 48小时评论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