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 理论 >>
时评:最难就业季也不要虚假就业率
姜朝晖
2013年05月17日08:53   来源:光明日报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让学生学有所成、学有所用,基本实现对口就业,形成基本稳定的就业,是我们现在应该提倡的理念。

2013年的毕业季号称“史上最难”,近700万高校毕业生给学生和高校都带来了巨大压力。近日,西安某高校一名学生通过网络爆料,说该校为了招生效果好,逼着大四的准毕业生签各种虚假就业协议。

事实上,就业率造假、学生“被就业”已经不是什么新闻了。高校如此提升就业率,无非是为了能够宣传办学成绩,以利于招生。作为学生,“被就业”多半是迫于无奈——许多学校明文规定不签协议就不能离校乃至不能毕业。为了拿到毕业证,不少学生通过走关系挂靠到某单位,就算是就业了。在这一过程中,作为弱势一方的学生,其正当利益明显被剥夺了。

高校如此提升就业率,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极为有害。一方面,大学为了维持生存,极有可能年复一年的故伎重演,而不是把心思放在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上。另一方面,由于“被就业”,学生对学校产生了负面看法,甚至会将负能量带到工作和社会中去。

现在我们看许多高校网站以及统计出来的大学生年度就业报告,动辄90%甚至近100%的就业率,很显然掺了水分。诚然,学生实现就业进而服务社会,是教育培养人的主要目的之一,但是虚假的高就业率显然得不到社会、家长和学生的认可。单纯的就业率不能彰显教学质量,让学生学有所成、学有所用,基本实现对口就业,形成基本稳定的就业,才是我们现在应该提倡的就业理念。

对于促进大学生就业,高校和社会应该互相配合。社会有义务为青年学子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营造更加公平、公正的就业空间;高校则应该在教育教学质量上下功夫,让学生拥有真能力和硬本事,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在操作层面,教育主管部门不能简单地以就业率作为高校办学成效的唯一或主要指标,更不能以此来决定高校专业设置与否,应该鼓励高校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高校也不能以考评或招生需要来推卸社会责任,应该反思办学理念、专业建设、课程设置、培养模式以及和市场对接,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的实用性,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责编:万鹏、朱书缘)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
48小时排行榜 48小时评论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