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 理论 >>
在比较关联性中建构的“中国模式”
通过比较及其关联性分析,中国模式跃然出现在读者面前
杨绍军
2013年05月17日17:17   来源:云南日报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王天玺新作《中国模式论》,在一定意义上填补了学术界的空白,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

比较关联中的“中国模式”

在《中国模式论》中,作者鲜明的创新意识和突出的理论阐释,并由此梳理出的脉络线索以及其概括总结的中国模式,这一切都深深地建立在作者对中国模式和西方模式的比较关联中,用事实说话,让实践评判。因此,我们看到,作者对欧美大革命和中国大革命进行了回顾和比较,认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战争历时之长、规模之大、革命之彻底,是欧美革命无法比拟的,更重要的是,正是在革命斗争中创造出的独特革命模式,成为中国模式的滥觞。在此基础上,作者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经验和教训作了理性的分析,如在论述“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的深刻教训时,作者客观地指出,中国共产党还没有从善于开展群众运动的革命党,转变为善于领导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执政党。同样,作者在阐述中国模式的“五大文明”时,对西方的民主政治、国家干预的市场经济等问题逐一进行比较,结论是中国模式对世界人民、对人类进步具有重大意义。可以说,通过比较及其关联性分析,中国模式跃然出现在读者面前,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中国模式:本质和叙述

通过作者的具体阐释与论述,我们已然清楚:中国模式的建构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在历史性的进程中,产生出中国模式的“五大文明”,概括起来就是社会主义文明:政治文明包括人民民主的国体、政体、法制等,其中最富有特色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民族自治和基层民主自治;经济文明的核心在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精神文明的重点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文明有人权保障、全面发展、民族平等、男女平等和社会和谐等;生态文明的任务则是实现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由此可见,作者对中国模式的本质内涵和内容特色的建构是较为系统的,也因如此,作者对中国模式的体系建构也是较为完善的。书中提出的“一、二、三、四、五”的中国模式图,准确清晰生动地展现了中国模式及其组成结构。

从作者对中国模式的宏观叙述来看,他在书中提出塑造和锤炼中国模式的是当今世界三大进步潮流:世界实现现代化潮流;社会主义胜利前进潮流;中华民族伟大振兴潮流。也即作者所说,中国模式的出现,不是偶然性的,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然结果,反映了世界的发展潮流。之所以不厌其烦地引用作者的阐释和说法,除了确实如此外,还有就是作者特别出色的知识谱系化能力。从小的方面看,作者除运用综合的传统知识外,还在传统知识之外寻找知识的谱系化——将自己作为地方领导干部的亲身实践在书中讲出,在真正认识和理解之后进行有效的叙述。从大的方面说,对中国模式的系统建构,没有谱系化的知识是不可想象的,作者能从浩如烟海的文献中梳理出需要的材料,并对其进行宏观的总结和概述,从知识的表象和潜流中揭示出规律性的知识,得出的观点和结论自然令人信服。

中国模式与未来

对于中国模式的未来,作者同样在书中进行了重要的阐述。他首先肯定中国模式给13亿中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切实的、长远的利益,并在人类文明史上创造了一个能给社会大众带来幸福安宁的崭新的文明形态。基于此,作者对中国模式的未来充满了积极乐观的态度。他认为中国模式对于重塑世界经济格局、开辟人类发展新路、推动世界重心东移、创造东西方平衡的和谐世界有积极的意义。在书中,作者没有用抽象的概念演绎和繁琐的逻辑论证,而是用生动的语言和鲜活的事例,对这些观点或说法一一进行论证,既体现出作者生动的叙述和朴实的文风,同时又保持着作者的洞察和理论的素养,使得这部著作成为集理论性、知识性和可读性的重要著作。

作者系云南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责编:程宏毅、常雪梅)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
48小时排行榜 48小时评论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