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 理论 >>
人民日报评论员:简政放权,开弓没有回头箭
2013年05月15日08:26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行政体制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断,道出“头号改革”的深远意义

  调整机构、转变职能,可说是本届政府的“第一件大事”。近日召开的国务院机构职能转变动员电视电话会议,再次彰显改革信心与决心:开弓没有回头箭,坚决打好攻坚战。

  两次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取消和下放133项行政审批事项……新一届政府成立一个多月内,改革的重拳可谓势大力沉。这场“自我削权”的改革之所以如此坚决,不仅因为中央高度重视、政府庄重承诺、社会广泛关注,更因为它涉及改革的一个核心问题:政府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行政体制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断,道出“头号改革”的深远意义。作为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的核心内容,“转变政府职能”承担着政治与经济的双重使命,沿着这个逻辑,放权与限权,必然“不可逆转”。

  实际上,这一过程早已开始。从党的十四大以来,政府机构前后七次规模较大的改革,无不围绕放权展开。1982年国务院机构达100个,而现在这一数字是25个,“煤炭工业部”、“外经贸部”等成为历史名词,都生动地表明:机构改革、职能转变的过程,就是政府管得越来越少、权力越来越小的过程。从家庭联产承包到国有企业改革,从推进分税制到培育社会组织,正是不断地向个人放权、向市场放权、向地方放权、向社会放权,激发了市场、地方和社会的创造活力,增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内生动力。

  改革不可能一步到位。坦率地说,我们对政府职能的认识和定位,是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而发展的。对哪些权力该“放下去”、哪些该“管起来”,有一个逐步探索、不断校正的过程。我们有过“一放就活”的成功实践,也有过“一放就乱”的深刻教训。医疗、教育等领域“过度市场化”的倾向,食品、环境等方面“监管不到位”的缺失,提醒我们,政府转变职能必须有放有管,有退有进。放下那些不该管、管不好、管不住的事,守住那些应该管、能够管、必须管的事,处理好“政府之手”与“市场之手”的关系,才能更好地保持平衡,稳健前行。

  “两只手命题”,是中国30多年改革历程中的核心命题。协调好看得见的手与看不见的手,既是改善公共治理、打造现代政府的内在要求,也是提升政府公信、做到取信于民的有效保障。李克强总理在要求“把该放的权力放掉”的同时,也强调“把该管的事务管好”。放,绝不是大撒把,比如食品安全、比如能源发展,都需要政府这只手更多着力。正如十八大报告强调的,政府职能转变,目标是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回首过去,改革的推进,经济基础的发展,一次次对上层建筑提出新的要求,实践中不断深化的认识,推动着我们党转变政府职能的步伐。波澜壮阔的中国改革历程,正是逐步划定政府与市场边界、逐步厘定政府与社会关系的过程。以经济改革为核心,调整不适应的上层建筑;以解放生产力为轴心,改造不协调的生产关系,我们才摒弃了“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观念,推动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历史性结合,造就了中国道路的不断完善。经济改革与政治改革的“协同推进”,已经成为中国改革的重要特征,体现着改革者的敏锐洞察和深刻自觉。

  从这个角度看,在发展的关键时刻、改革的重要关头,大刀阔斧推进国务院机构改革,确为充满“智慧和勇气”的务实之举。这不仅是政府职能的再次调整,更是包括政治、经济等领域改革“顶层设计”的重要棋子。正如习近平所强调的,这一改革“是增强社会发展活力的必然要求”。以改革促进转变、以转变推动改革,进而找到政府、市场和社会的最佳衔接点,为权力划出一个明确的边界,这何尝不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一招?

(责编:万鹏、赵晶)

相关专题
· 聚焦国务院机构改革与职能转变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
48小时排行榜 48小时评论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