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中国梦已成为社会热议话题,人们正在为实现中国梦而凝心聚力。而同时,改革中的深层次矛盾接连呈现,一些不和谐不稳定因素也在增加。最近出版的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辑的胡锦涛同志 《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一书,为实现中国梦统一思想,凝聚共识,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提供了重要理论指导。
实现中国梦与构建和谐社会同途共向
中国梦的内涵和外延十分确切、简明,就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的展览时所精辟阐释的: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国梦是人民的梦,其本质是人民的企盼和诉求。中国有13亿人口,个人愿望可能千差万别,但一个共同愿望,概括起来,就是希望社会和谐、发展、稳定,从这个意义上讲,实现中国梦,就是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苦难的中国人民,历经沧桑,人们对社会的动荡、分裂所带来的苦难感同身受。新中国成立后,人们又经历了“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中国民众深知和谐社会的可贵。构建和谐社会,是人们的共同理想和愿望,是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促进社会和谐,是实现中国梦的题中应有之义,是人们共同企盼的目标和结果。
实现中国梦离不开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俗语说,“安居乐业”,安居才能乐业。人类社会发展史证明,一个相对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是社会生产力提高进步,经济繁荣发达,文化欣欣向荣、百花争艳,科学发明科技创新必不可或缺的社会条件。实现中国梦不能没有这样的一个条件和环境。努力打造一个相对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既是落实构建和谐社会的切实步骤,也是为实现中国梦所作的有效努力。因此,实现中国梦,必须认真贯彻构建和谐社会的理论,从努力打造一个相对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入手,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因素,激发人们为努力实现中国梦而奋斗的热情。没有社会的相对和谐、稳定,一切都是空想,实现中国梦就无从谈起。
实现中国梦就是要让人民安康幸福
共筑中国梦,需要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需要民生的持续改善,这是复兴之本、梦想之基。社会的稳定、和谐,说到底是看绝大多数民众生活的状况如何,看最大多数群众能否依靠诚实的劳动,过上有尊严的生活。这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石和标志,是我们执政为民的起点和归宿。习近平同志指出,“要随时随刻倾听人民呼声、回应人民期待,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在学有所教、老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在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基础上,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习近平同志的重要讲话同胡锦涛同志关于和谐社会的论述,阐明了实现中国梦和构建和谐社会的丰富内涵,凸显出民生工作和社会管理的极其重要的作用。群众工作无小事,我们关注民生问题,也必须从切实做好民生的“小事”、实事入手,让人们生活得有尊严,能够靠自己的诚实劳动而生活得愉快和幸福。
实现中国梦必须及时处理各种矛盾
任何社会都存在形形色色的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的要义在于及时发现矛盾、正确处理矛盾,使矛盾妥善解决而不至于激化成为社会危机。习近平同志的有关论述,高度概括了新时期社会的主要矛盾的内容和特点,提出了解决矛盾的具体举措,与胡锦涛同志著作中关于《正确认识和处理五个方面的重大关系,促进社会和谐》等重要论著的思想一脉相承,为我们处理新时期社会矛盾指明了方向。妥善地解决这些矛盾,是保持社会相对和谐、稳定的前提和根本。当下,特别要积极关切社会热点难点,妥善回应各种诉求愿望,务实解决人民群众实际问题,切实加强舆论引导,极力排除各种杂音、噪音的干扰。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共产党人要懂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必须把我们党建设好的道理,懂得“为政清廉才能取信于民,秉公用权才能赢得人心”的道理,以端正党风政风的实际行动促进社会和谐,在促进社会和谐中带领人民一步一个脚印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