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4月19日下午,我应邀在中国浦东干部学院为学员做专题讲座,讲课的题目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民观”。晚餐后回到寝室打开电脑,一条重要新闻突现眼前:中共中央政治局4月19日召开会议,决定从下半年开始,在全党自上而下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此时,校园外是夜上海璀璨的灯光,从黄浦江吹来的微风凉爽宜人,空气中有草色青青的气息,我仿佛还能看见下午讲课的情景……当我开讲大约五分钟时,感到全场出现异乎寻常的安静,静得让我感觉一双双注视的眼睛似乎在期待着什么……我知道这是因为,我正讲着《尚书》里的人民观。
一、上古四圣:安民方可昌明
古人推崇“知书达礼”,不是一般地讲要读书懂礼貌,那“书”指《尚书》,“礼”指《礼记》。《尚书》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书,首篇为《尧典》,文中对尧帝的颂扬是同百姓密切相连的。如“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黎民于变时雍。”这是说,尧能发扬美德才智,使九族亲密和睦,还能公平地善待百姓人家。“百姓昭明”的“昭”字,本义是昏暗中出现一抹亮光,即晨曦。它从“日”从“召”的结构,即召唤日光,引导光明之意。“黎民”二字在《尧典》里就出现了。“黎”从“黍”,黍是远古先民驯化出的一穗聚有很多颗粒的小黄米。黎民指众多人民。“黎民于变时雍”是说众多人民也随着变得友好和睦了。可见,在《尧典》里,领袖与人民的关系已讲得生动而富有深意。
尧时期还出现了一个重要人物——皋陶,他辅佐了尧舜禹三代帝王。《尚书》前四章,依次是《尧典》《舜典》《大禹谟》《皋陶谟》。上古典籍多以对话形式写成,重点是“记言”,记言的特点多是记述思想。所谓“谟”,意为谋略。我读《皋陶谟》,看到皋陶讲了执政九德。大禹问:何谓九德?
皋陶说:宽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乱而敬,扰而毅,直而温,简而廉,刚而塞,强而义。彰厥有常,吉哉!这九德每字凝聚的意蕴,千古耐人寻思。我以为通观九德,均包含着一个对待人民的态度。九德大抵是说:宽容而又严肃谨慎,温和并有主见,真诚坦率而又恭谦,有才华并恪尽职守,兼听而又果断坚毅,正直而又随和,简朴而廉明,刚正而踏实,坚强勇敢而又符合道义。这九德彰显于日常行政,就有吉祥啊!
皋陶接着说,能做到三德,就可以做卿大夫;能做到六德,就可以做诸侯;如果能把九德普遍施行于政治,使有德才的人担任职务,那么官员都是才德出众的人了。皋陶没讲能做到九德就可以做帝王,但大禹还是向皋陶请教:怎样才能使大臣们和衷共济呢?
皋陶推心置腹地给大禹讲了最高执政者的四项要务:要谨慎地从修养自身做起,要教导自己的九族亲戚们敦厚诚朴,要知人善任,要安民。在中国的大臣中,皋陶是第一个有姓名的大思想家、大政治家。他讲的修身律己,教导亲属,知人善任,都是为了安民。做到前三项,是为了实现第四项:安民。他还讲司法要有爱惜民命的道德。这都是为了“洽于民心”。在这里,民心是衡量政治是否昌明的标尺。在中国现存最古老的文献中,人民观确实已经存在,并且非常智慧。皋陶的思想是深远地影响了孔子的。所以,孔子把皋陶同尧舜禹并称为上古四圣。
我们来对照一下《礼记·大学》里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说,此句也包含着四项,一是修身律己,二是要教育家属子女向自己看齐,做到这两项才有可能去做后两项,即治国并使天下太平。这与皋陶论“修身、教育九族亲属,方能知人善任,治国安民”,正是一脉相承。
二、殷鉴不远:民为贵
《尚书》中的《五子歌》,大约是中国现存最早的诗歌。其背景是:大禹的孙子太康因失德而失国,太康的五个弟弟和母亲逃到洛河边,悲伤地追述先帝大禹的教诲,首句即咏:“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这是说,人民可亲近而不可轻视,只有人民才是国家的根本,根本固才有国家的安宁。这已经是很明确的民本思想了,这民本思想是以亡政失国的代价换来的。
《尚书·盘庚》中盘庚帝对大臣的训话,也充满了要贵族大臣们“恭承民命”的教导。到商纣帝时期,商朝先人也曾有的“人民观”被遗忘,代之以“天命观”,讲“天命不易”,意思是商统治天下乃受天命,这是不可改变的。可是商却被周取代了。为什么?若论富,殷商富不富?汉语“殷富”、“殷实”一词使用至今,可以遥想那富。事实上,殷商达到的繁荣用“富”是不足以概括的。商朝是青铜器勃兴的时代,工商业发达,军事发达;《尚书》说“惟殷先人有策有典”,文化也发达。但商何以被来自西北的“小邦周”所灭?后世史家都说殷商灭于商纣帝的残暴,我以为不能仅仅归咎于商纣帝一人的残暴。商纣时期不仅贵族群体追逐富裕,影响及于臣民皆追富逐利。当一个朝代官风民风皆追富欺贫导致社会严重失衡,这个朝代就到了灭亡的前夜。所以商帝国灭于统治社会的核心价值观丧失了道德精神。
所谓“殷鉴不远”。距离殷最近的是周。周如何汲取殷灭亡之鉴?周公认为,殷失天下,是因为失德,民与之离心离德,于是“天降丧于殷”,所以靠“天命”统治天下是靠不住的。周取代殷,是因为与民同心同德。这就把“民心”抬到比“天命”还高的程度。如何衡量君王有没有德?周公认为“民情可大见”。这种以“民情”来衡量君德的政治观,与一千多年前皋陶说的“洽于民心”遥相呼应。至此,尧舜禹时代的人民观被西周王朝的统治者继承下来了。
此后从青铜时代向铁器时代转型,生产力进步引发春秋社会剧烈嬗变。这是个讲财富,讲实力,讲权谋,礼崩乐坏的时代。社会弱肉强食,上古文明在战火中灰飞烟灭,人民被视如草芥,再没有哪个政权认为人民有什么重要了……可是,孔子还是把尧舜禹乃至周公时期以“民本”、“民心”为重的思想传承下来了。孟子等又把孔子的思想继承下来,如孟子直接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乃至千古以来,“上报社稷,下安黎民”成为中国古代官员从政的主流理想。这正是文化的力量。
三、毛泽东:人民观的集大成者
清末该是中华民族最危难的时刻,有人曾努力向西方学君主立宪,结果,中国人抛弃了帝制。而英国王室却袭存至今。为什么?不能忽略中国文化里“人民观”的选择力量。其中梁启超对“民”的看法迄今值得我们深加重视。
他在1900年发表的《少年中国说》,写出拯救危亡之中国的责任“全在我少年”。再迈一步,就看到中国之将来更在人数最广大的民众身上!他在1902年发表的《新民说》,阐述拯救中国的伟大力量,不在清廷,也不在西方的利器中,而是需要“造就新民”,在新的人民身上,这是中国20世纪的黎明中最具革命意义的思想。
20世纪的早晨,没有受过梁启超“新民说”影响的中国进步人士是没有的。毛泽东1910年到湘乡东山高等小学堂读书,读到梁启超的《新民说》,深受影响,他在1918年与蔡和森等创建的一个革命团体就叫“新民学会”。《新民说》阐述拯救中国的伟大力量在于唤起民众,造就新民,此说事实上成为毛泽东为之奋斗一生的伟大志向和事业。
毛泽东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把被世界潮流视为最落后的人群看作是拯救中国最大的力量,以及毛泽东的农村包围城市的思想,都基于看到农民是中国人民的绝大多数。毛泽东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以及唤起民众,发动群众,壮大群众,武装人民的思想,也都基于深刻认识到人民的伟大力量。
19世纪以来,西方海权论者说:“谁控制住海洋,谁就统治了世界。”空权论者又说:“谁统治空间,谁就控制了世界。”当原子弹出现,有人又说:“谁拥有了核武器,谁就控制了世界。”毛泽东则说:“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 “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
一切依靠人民,一切为了人民,是毛泽东思想的核心。为人民服务,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不变宗旨。
从炎黄尧舜禹以来,毛泽东之前,没有哪个最高领导者达到像他这样胸有人民的境界,这在世界历史上也没有先例。毛泽东和他领导的中国共产党已然是“人民观”的集大成者。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毛泽东那一代青年,在清帝退位,军阀混战,日寇侵凌,民族危机日益深重的年代,致力于唤起人民,组织人民,自救自强。在争取民族独立解放的战争中,毛泽东领导的共产党致力于培养官兵为人民服务的精神,缔造了一支前无古人的人民军队。解放区政府称人民政府,新中国诞生时称中华人民共和国。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那句“当惊世界殊”的宣布是: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虽然,站起来的90%是文盲,但新中国把小学教育扩展到农村,还在城乡办夜校,办扫盲班……新中国把对劳动和劳动人民的尊重,把人们之间平等的观念,传播到城镇和一切穷乡僻壤。
一个民族所有的变化中,最重要的变化就是人的变化。新中国不只是有雷锋这样的普通一兵,有李月华这样的“人民的好医生”,有焦裕禄这样的县委书记,而是半个世纪前“一盘散沙”似的国人,变成了数亿精神焕发的人民,各级领导干部乃至各行各业具有为人民服务精神的人们,实在不是少数。这是多么伟大的文明进步。这是一个民族迅速更新自己,发愤图强的根本!
四、人民观与中国梦
中国共产党的十八大报告,对建党九十多年来,党的历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为中华民族的复兴所进行的奋斗,均有深刻总结。特别是对最近十余年来世情、国情、党情发生深刻变化的这个时期,所取得的成就和遇到的挑战,作了更为细致的报告。
在收看十八大报告的当天,我听同事说,这次收看十八大报告,把哑语“人民”的手势是怎么比划的记住了,因为“人民”二字出现的频率极高。我用电脑搜索,见“人民”二字在报告全文中出现了141次。可以说,十八大报告通篇贯穿着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宗旨意识和情怀。
习近平总书记在新一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会上的讲话也充满人民情怀。“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人民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习总书记还表达,“我们一定要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夙夜在公,勤勉工作,努力向历史、向人民交一份合格的答卷。”
就在这个简短的讲话中,习总书记说:“我们党面临着许多严峻挑战,党内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尤其是一些党员干部中发生的贪污腐败、脱离群众、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问题,必须下大气力解决。”
当今之严峻,已不只是一些党员干部腐败的危险,而是颓败的官风影响到世风及于民风,非止党有危险,社会和民族也有危机。严重的贫富差距构成对社会公平的挑战,是对社会安定的严峻考验。
为什么腐败屡禁不止?春秋时期铁耕问世引起经济社会巨变,史称“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这是那个时代的难题。而当今那些贪官疯狂的灵魂中没有人民的立锥之地。可是,怎样才能解决?
还是在新一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会上,新任总书记习近平特别讲了责任,对民族的责任,对人民的责任,对党的责任,他说,“打铁还需自身硬。我们的责任,就是同全党同志一道,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切实解决自身存在的突出问题,切实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
不久,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做出了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和《六条禁令》。此“八项”和“六条”一出,立刻受到社会一致好评。为什么?这八项规定,不是对下级的要求,而是对中央政治局的要求。这正是如《尚书·皋陶谟》所说,从修身律己做起,人民如何不称好呢!
再看“八项”和“六条”,都很具体,如不挂横幅,不搞迎送,不铺地毯,不摆花草,不排宴请等,有的看似小节,规定不许做那就不做,也不算难。这使我想起“三湾改编”时规定的“不乱拿群众一个红薯”,这似乎也不算大事,后演变为“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似乎针线比红薯还小。然而,这红薯、这针线联系着的是共产党人和人民群众的鱼水关系,那就没有比这更重大的事了。正因为有《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才有这支战无不胜的人民军队。无论建军还是在党内反腐倡廉,都是大事难事。然而正如老子说的“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今日之《八项规定》和《六条禁令》内容具体,只要落实而不“玩虚的”,人民群众就会喝彩。因为《八项规定》与《六条禁令》里面有人民观。
中央决定开展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以县处级以上领导机关、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为重点,这里最可贵的依然是“为民”,是自上而下地修身律己。怎样修身律己?用更贴近群众的话语说,就是“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
在中国悠久的文明长河中,“人民观”的存在有不能忽视的伟大力量。西方有很多城堡,惟中国有万里长城。万里长城为什么要这么长?它身后的土地和人民要求它这么长。因为它不像西方城堡那样只是为了保护城堡内贵族的安全,它企图保护长城内所有生灵和庄稼的安全。这里面就有浓浓的“人民观”。中华文明,为什么能成为世界上唯一不曾中断地持续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中国传千古而不朽的人民观,是最重要的因素。这是我们伟大民族的立族壮大之本,是建国安民之基。背弃它,一个雄强的帝国也会覆灭;复兴它,则弱可变强。
在万古不朽的人民观中,有中国人璀璨的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