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 理论 >>
(学习连线)
刘士林:科学理解城镇化的内涵
2013年04月24日08:11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当前,关于城镇化的讨论非常多。那么,城镇化概念的准确内涵到底是什么,它与城市化、都市化等概念之间又是什么关系呢?

与城镇化最密切的概念,主要是城市化和都市化,其中又以城市化的使用最为普遍。从城市社会学的角度看,城镇化与城市化这两个概念在中外学术界很少被刻意和明确区别。关于城市化概念的内涵尽管有诸多界定,但综合各种研究可以得出,城市化是农业性的环境、资源、人口、社会结构、文化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审美观念等的现代化进程,因为这一现代性的蜕变和生成过程主要是在城市空间中实现和完成的。但以往的城市化研究普遍存在一个问题,就是其关注点主要集中在农村人口转变为非农人口上,至于他们是转移到小城镇、大中城市还是后来出现的国际大都市和世界级城市群,特别是由城市规模和层级差异所带来的不同影响,一般学者是很少考虑和关注的。长期以来,人们对城市化和城镇化不作概念上的细分,经常混搭在一起交错使用,也根源于此。

在大城市与小城镇的区别越来越明显的新形势下,很有必要在理论上对城镇化与城市化、都市化作一区分。当今时代是城市时代,不同层级和规模的城市不仅在外观和形态上有很大不同,更重要的是在功能和本质上也有不同定位。从层级体系的角度看,当今农业人口和资源等的现代化进程主要可分为三种形式:一是以县城(县级城市化区域)为中心的城镇化,二是以大中城市(区域性城市群)为中心的城市化,三是以国际大都市(世界级城市群)为中心的都市化。它们代表了农业人口和资源的三种不同流动和集聚方式,同时也对不同层级城市的生产生活方式、社会组织结构及文化审美趣味等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但由于城市研究中层级意识的缺乏,这三者间的区别不仅在中国,在西方也缺乏系统研究和理论自觉。对城镇化、城市化和都市化不加区别,不仅在理论上容易导致各种“伪问题”的产生,而且在实践中也不利于制定系统性的战略规划和有针对性的政策法规。因此,在城市层级差异越来越明显的当下,正确认识大都市、大中城市和小城镇在形态、功能上的巨大差异,是全面了解和把握我国城镇化战略的复杂内在机制,以及制定层级分明、具有分类指导功能的政策制度的前提。

当前,我们之所以选择城镇化概念,一个重要原因是我国是传统农业大国,至今“三农”问题仍相当突出,以县城(县级城市化区域)为中心的城镇化无疑是一个重点。但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我们不能把党的十八大所提的城镇化狭义理解为以县城(县级城市化区域)为中心的城镇化。事实上,党的十八大报告还强调要“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科学规划城市群规模和布局”。201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阐述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时也强调,“要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格局,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城市群要科学布局,与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布局紧密衔接,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可见,作为我国国家战略概念的城镇化,本身就包含着城市化和都市化的内涵。只有这样来理解,才能准确把握我国城镇化的科学内涵,也才能在实践中有针对性地推进我国的城镇化。

本栏目投稿信箱:yefan@people.cn

(责编:万鹏、赵晶)

相关专题
· 人民日报理论版
· 学习通信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
48小时排行榜 48小时评论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