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理论

工作岗位不同,阅读方式各异,但三位年轻人同样好学深思,体现强烈的问题意识——

读书,助力年轻干部成长

2013年04月23日07:56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编者的话

  从实现中国梦的

  战略高度重视学习

  习近平总书记3月1日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认识好、解决好各种问题,唯一的途径就是增强我们自己的本领。增强本领就要加强学习。同过去相比,我们今天学习的任务不是轻了,而是更重了。

  好学才能上进。在世界读书日,我们继续关注干部读书学习问题。领导干部肩负重大责任,怎么读书、学风如何,绝不仅仅是个人的问题。高级干部如此,广大基层干部也是如此,都要有加强学习的紧迫感,要一刻不停地增强本领。要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加强学习、弘扬良好学风的重要性,带头读书学习,在全党兴起学习之风、调研之风、实干之风,聚集推动事业发展的正能量。

  

  常思本领恐慌 增强阅读自觉

  国家统计局广东揭阳调查队公务员  郑泽豪

  从去年在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毕业到现在作为国家统计局揭阳调查队的一名基层统计调查工作者,工作已近一年。作为一个社会学专业毕业的年轻公务员,我时常有一种“本领恐慌”,比如担心自己调研不深入偏离了统计核心价值观的要求,生怕写出来的调研报告会沦为“外行指导内行”的文字垃圾,等等。

  “本领恐慌”就要去学,但如何学、学什么是个问题。对于统计调查系统的基层工作者而言,深入生活的实践,深入一线的调研,显然比坐在电脑前了解国情更有意义。但沉下心认真学习理论、消化理论,则能让我们更加客观理性地看待社会发展中的各种矛盾,少一点偏激,如实反映调查情况。

  因此,我一方面树立调查队意识,深入田间地头、企业市场、住户社区等一线直接调查;另一方面自觉阅读政治理论、业务相关知识和市情民情资料。单位为我们推荐了《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这本书,阅读之后发现主人公林震代表了大多数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年轻人,有朝气,富于理想主义精神、勇于进取。这本书启发我们如何辩证认识理想与现实。而这恰恰包含了单位领导对我们年轻公务员的期望。

  在业余时间,我会自觉阅读业务知识,增强工作能力。作为社会学专业毕业生,到国家调查队工作,统计业务知识存有短板,我在工作中边干边学,不间断地阅读《统计业务知识》等书籍。在每次约稿调查、专题调研前,我都会通过阅读相关论文来快速了解相关领域的前沿知识。

  此外,为了解市情民情,增强服务意识,工作以来,我一方面通过阅读《揭阳年鉴》、《潮汕区域文化研究》等书籍学习揭阳的历史和风土人情,同时利用节假日自行骑车外出,与居民交流积累素材。

  近一年的工作过程中,我经常处于一种补课的状态。在学校人才培养大环境的滋润下,我们不断地汲取养分,不断地进步和成长;走上工作岗位,学习、实践更多的是凭需要、看环境、靠自觉。在一个喧嚣的世界,面对“本领恐慌”,我相信,阅读必将成为更多年轻公务员的自觉选择。

   

  纸墨书香做伴 已成生活习惯

  中央某部委公务员  尤  紫

  拓宽眼界、增长见识、明白事理……读书的意义不言而喻。上大学时,虽有大把的时间,读的书却不多,真正用心读过的只有寥寥数本。工作后,个人时间有限,反而弥足珍惜,读书也慢慢成为一种习惯。作为工作不到一年还在试用期的年轻公务员,我一天中的大部分时间都用在培训和岗位见习上面,很少有空闲的时间。但忙碌之余,自己还是会抽空补充阅读一些与提升工作业务能力相关的书籍。时间久了,这也就成了一种习惯。目前来看,基本保持了一个月读两三本书的频率。

  作为中央国家机关的公务员,平台大,视野广,关注的视角也会比较宽阔,我总会在不自觉间去了解一些国内外的新闻时事、风土人情等信息,当然还有文学作品。因为所学专业的缘故,我喜欢关注不同的社会文化,渴望了解世界的大不同。然而单纯作为业余时间阅读来说,我读的书很杂,没有特定的爱好,仅仅是希望在书中体会不一样的人生,感悟做人的道理。

  出于这种想法,我越来越喜欢与自己已有的知识、思维体系有冲突的书。《在路上》就是一本给我很深触动的书。凯鲁亚克在书中展现了美国“垮掉的一代”的生活,有人认为《在路上》里的人物实际上是在寻求。我能感受到书中人物的追寻,并尝试从他们的角度去看待、去理解,但也发现了追寻本身带有的挣扎。暂缓脚步,感受身边的美好、生活的意义,达到内心的平和与安宁,我们的追寻也可以有更多的思考。

  近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阅读的途径多样化起来,现在也开始流行起了利用新媒体来进行阅读。在地铁和公交车上,经常可以看到捧着手机、电子书等电子产品看书的人。新媒体确实为阅读提供了一种更为方便、便捷的方式,使读书变得更便利。它使得人们可以利用零碎时间进行阅读,这是值得称赞的。

  然而就我个人来说,还是比较喜欢纸质书籍,纸墨书香不仅仅是阅读的媒介,更是一种阅读的习惯和坚持。新媒体的出现并不会让阅读变得更容易、更简单,书籍本身的力量更需用心去体会,去感受。

  

  读书关照社会 心存危机意识

  北京市门头沟区大学生村官  籍考亮

  从去年大学毕业到现在作为京西郊区的一名大学生村官,工作已有10个月的时间。与学生时代相比,工作以后对于读书的欲望变得更加强烈了。

  除了杂志报纸这些几乎成为每天生活消遣方式的读物,还需阅读工作技能类和知识书籍类来进一步深造学习。作为刚刚踏上工作岗位的90后,对于阅读我们有着更加开阔的需求,这种开阔不仅是阅读范围的开阔,更是一种感受各种思想观念的包容。我虽然工作在基层,但感知的触角从未局限于社会一隅。我希望通过书本,去了解来自不同世界、不同时代背景,有着独特思想的人关于历史关于现实的解读和看法。比如读《旧制度与大革命》,从中我会注意到在社会变革过程中要有更冷静、更全面的考量,时刻保持一种危机意识。对我们在社会转型期的改革创新坚持循序渐进,则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当然工作后无论是读书的时间还是阅读的领域都会受到工作本身的限制。比如工作前我们每天有大把的时间去图书馆阅览各种书籍,现在要花很多时间去补充党政知识、业务知识,剩下能够自由阅读的时间少之又少。我们这个群体跟其他岗位的人不同在于,大部分大学生村官在农村工作的时间是3年,我们还会面临二次择业,因此这种不确定性会带给我们一种不同于其他行政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危机意识。这种危机意识,促使我们在三年内除了要熟悉掌握基本的工作技能和处事技巧外,还要不断学习。因此,我觉得自己的工作期间所阅读的书籍兼具了职业发展的工具性和学生时代的理想性。

  农村是中国社会最基层的社区单位,此身此地所经历的种种人情琐事是以最直接的方式展现在你面前的。在一个地方待得太久会渐渐忘记时间,我也时常提醒自己立足农村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不要忘记时间,局限了自己的眼界,尽量让自己的视角和思想放宽。这也是为何现在更觉读书之必要性的另外一个缘由,这也是为何除了吸取农村工作所必需的知识外,我们还要更加关注人物、历史、社会、世界曾经发生了什么,现在如何存在,将来会如何发展。(稿件统筹 何璐 朱卫禄 版式设计 蔡华伟 张芳曼)

(责编:程宏毅、常雪梅)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