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 理论 >>
他们的精神气质从何而来?——探寻中青院人才培养的“秘诀”
2013年04月15日09:50   来源:光明日报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近日,一则“中青学子见义智为勇救落水女”的微博在网络中广泛传播,网友们为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的高兴贵、杨妍君两位同学在早春寒夜奋不顾身搭救并帮助轻生女子的壮举而感动,也为这两人接力施救的机智而钦佩。而在这两个“英雄”大学生的嘴里却听不到半句口号式的言语,他俩从冰冷的昆玉河中救出人后,把自己的衣服鞋子贡献出来,并把被救人送回宿舍,陪派出所的同志回去录完情况,自己悄悄地回到学校并未声张,几天后派出所给学校寄来情况通报,事情才被老师同学发到网上。

  他俩事后告诉记者,自己当时只是恰好在现场,做了谁都会做的事情,远没有“舍生取义”来得悲壮和轰轰烈烈。他们还告诉记者,去年北京7·21大雨,12位在房山少年军校参加社会实践的校友,冒着生命危险保护300多名少年军校学员撤离;前几年,一个叫刘展术的师兄捡到9万元巨款毫不动心、苦等失主,而他当时还在为筹集回家过年的路费犯难;有个姓陈的师兄在香山公园的湖里也救过落水的游客;有位姓刘的师姐是学生会的副主席,自己悄悄地给一位小病孩儿捐了骨髓,团委老师追问她为什么几天没在学生会露面,她才跟老师说了情况,并嘱咐不要告诉系里。按高兴贵、杨妍君的话说,“这类事情发生在大学生身上很正常,发生在我们学校更是应该。”

  这些话不禁让记者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中青院究竟是怎样一所学校?为什么它培养的学生有着一种共同的传递正能量的特质?

  走近这群学生,记者无时不被他们身上散发的独特精神气质所感染。这种精神气质感受得到,却难以精确描述,就连学校的师生都无法给出统一的答案。也许,我们能从学校育人的点滴细节中探寻一二。

  精英意识,家国情怀

  在中青院雅致的校园里,有一块书卷模样的雕塑格外引人注目,上书“青年人才成长的摇篮,社会精英培育的殿堂”。在党委书记倪邦文看来,这既是学校的自我定位,也是国家赋予的使命,社会大众寄予的期望。

  中青院是在中央团校的基础上成立的,“培养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是党中央在批复同意建院时对学校的要求,历届团中央第一书记均兼任学校校长,特殊的性质和光荣的校史浸润着后辈学子,学校又把“精英意识、家国情怀”融汇于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这使得那些本就胸怀抱负高分录取到这所高校的青年更容易形成“家国天下”的角色认同。

  这种认同来自于润物无声的理想信念教育。多年来,学校形成了“以学生党建为龙头,以课堂教育为主阵地,以多彩活动为载体”的红色教育格局。学校坚持把学生党支部设在班级,本科生一年级有党小组、二年级有党支部,充分发挥党组织的带头作用,引导学生自我管理:汶川地震后,刑法学研究生党支部率先捐出2000元的特殊党费,带动其他同学踊跃捐款;每年两会期间,各党支部组织结合专业特色讨论两会热点,把艰涩的理论学习变成生动的专业研讨……在中青院,95%的学生都递交了入党申请书,超过一半的本科生被发展入党,研究生入党率近100%。

  这种认同来自于根植实践的责任意识培养。学校与近百个校外单位合作共建了校外实践基地,并从制度、资金等方面大力保障各种学生实践活动。同学们每年都要参加社会调查、志愿服务、送课下乡、就业见习、扶贫支教、法律援助等形式各异的社会实践活动。就拿每年的暑期社会实践来说,学校以招标的方式鼓励学生申报实践项目、组织实践团队、探寻社会问题。近3年来,共有93团队、近千人次参加了该项活动,同学们的足迹几乎遍布全国各省份,撰写的调查报告有26篇在首都“挑战杯”比赛中获奖,两篇在全国“挑战杯”比赛中获奖。学校连续五年获得“首都高校社会实践先进单位”称号。这种认同还来自于一届届校友的榜样力量。中青院从1990年后才有本科毕业生,但已有一大批校友成为各行各业的中坚。1997届校友沈健平现任学校团委书记,他认为,“中青院学生最大的特点是‘位卑未敢忘忧国’,每次同学聚会,不管大家的社会角色如何,聊得最多的话题还是时事政治、国家民族。”

  脚踏实地,能吃苦肯干事

  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副总经理许高峰曾给予中青院的学生高度评价。他认为,中青院的学生具备非常鲜明的特征,其中之一就是讲政治,肯牺牲,具有坚韧不拔的品质和自强不息的精神。

  中青院学生不仅有“书生意气,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激情,更懂得脚踏实地、埋头苦干。有学生认为,尽管自己的高考分数高于省重点线50分,但一进入大学,“很快就发现周围的同学高考分数甚至比自己还高,都很优秀,自己根本就没有骄傲的资本。”采访中记者发现,中青院学生踏实的作风还有更多缘由。

  师长们的言传身教就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中青院,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小小中青院,暖暖我的家”,老师用实实在在的行动培育学生也影响着学生。“北京高校优秀辅导员”社工学院教师王冬梅离预产期只有3天时,还挺着大肚子艰难地走上教学楼四层给同学们开会,鼓励他们以积极的心态面对考研就业的压力,她所带的班级学生就业率达到98%。“北京市师德标兵”中文系教师朱玲生病住院期间,因牵挂正处于期末复习阶段的学生,偷偷从医院跑出来为大家辅导。她义务为本系学生进行考研辅导,15名学生中11人进入复试并顺利被北大、北师大等名校录取。此外,每有学生病困需要救助,校领导总是带头捐助,用实实在在的行动诠释着校园大爱。

  校园活动的历练也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因素。中青院有各种学生社团近60个,其中公益类和实践类社团各占三分之一。在中青院,班团干部没有“终身制”,每年的大调整,当过的同学要“让贤”。此外,研究生担任本科班主任助理、大四学生担任大一新生军训辅导员等制度安排,都让学生学着做事、学会做事。

  此外,同学校友的鞭策也是中青学子脚踏实地的重要原因。2003年,中青院华伟成为全国第一个报名参加“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的大学生。获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的校友陈允广,扎根内蒙古达茂旗10年,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四处奔走,家访学生,募集捐款45万元,帮助全旗300多名贫困学生重返校园。获“北京青年五四奖章”的校友陈昆作为一名记者,在2007年南方雪灾、2008年汶川地震中赴一线艰苦采访。校友李学文2010年毕业后,放弃事业单位的工作,到怀柔区当了一名村官,从开通村旅游博客到建立农家书屋,他被新华网评为“2011年度大学生村官十大创新人物”。“毕业后从基层踏踏实实干起”成为越来越多中青学子的选择,近5年,每年有约10%的毕业生去基层、西部实现自己的梦想。

(责编:朱书缘、赵晶)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
48小时排行榜 48小时评论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