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节约型社会,浪费亟待解决,节约刻不容缓。系统地思考和分析浪费的原因,是治理和解决浪费问题的前提和基础。浪费现象产生、存在和发展变化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有主观的和客观的、主要的和次要的、历史的和现实的。
一、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
在形形色色的的浪费现象后面,存在多种多样的浪费原因。探讨浪费的原因,需要先分析浪费的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在一个确定的事物或系统本身内部所包括的各要素间的对立统一是内部矛盾,即内因;它同其他事物或系统或环境之间的对立统一则是外部矛盾,即外因。一种浪费的产生、存在和发展变化是由这种事物自身的内部矛盾引起的,同时又受外部矛盾的影响。内因是浪费现象产生和存在的第一位原因,各种浪费现象的产生、存在和发展变化,主要是由事物的内部原因引起的。
浪费的客观环境是指浪费活动赖以进行的客观条件,主要包括时间、空间、自然条件、社会条件、生产力水平、地区和民族特点,文化传统,群众思想认识水平等等。浪费的客观原因可能是客观世界复杂性造成的浪费,体制和制度弊病下的浪费,文化传统中的浪费,管理落后的浪费,科学技术落后的浪费,等等。浪费的主观原因是指道德品质和思想意识问题引起的浪费,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问题引起的浪费,管理能力和技术水平问题导致的浪费。
体制和制度的弊端是产生浪费的重要条件,是浪费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客观原因。但是在同样外界条件下,每个部门单位浪费的多少、大小,还是取决于部门单位自身的状态等内因。就是说,在这里仍然是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不同的人,在同样的体制和环境中做同样的工作,有人取得的成绩很大,有人没有造成损失或损失很轻,有人造成的损失大。出了问题后,有人满不在乎,以至于一犯再犯,有人就认真作自我批评,吸取教训,避免重蹈覆辙。可见,在体制和制度一定的条件下,人的思想觉悟程度和工作能力,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不能把由于行为者个人原因造成的浪费损失推卸给体制和制度的弊病。由于人们的思想道德水准不同,有的人很难从他人、社会以至人类的视角看问题,在一定条件下极易做出损公肥私的行为,可以为了个人利益不惜给社会造成浪费损失。
每个管理者,在既定的或自己不能改变的客观环境条件下,如何充分发挥个人的积极性,力所能及地解决一些浪费问题,面临挑战。事实上,国内各行各业之间,以及其内部,经济效果是大不相同的,即使在同一个单位内,不同的人管理,效益也是大不相同的。系统的客观环境条件往往不如人所愿,但在系统内部,管理者却可以自控。在任何体制和制度中,都存在着浪费的可能性,在同样的体制和环境条件下,做同样的工作,关键是能够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在自己可控制的系统内有效地反对浪费,厉行节约。在现实工作和生活中,存有许多这样的成功的事例,他们反对浪费,厉行节约,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在肯定内因是变化的根据的同时,还要承认外因在变化中的作用。任何事物的矛盾都会同周围其他事物有关联和相互影响,这是该事物的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不同的外部条件,会直接影响到浪费现象的性质和发展状况,例如在改革开放前,体制和制度产生的弊端造成企业许多浪费。即使在当前与今后,企业外部环境条件,例如政策的变化、市场的变化、其他企业的发展等也会对企业产生很大的影响。
因此,要全面地认识浪费现象产生的原因,既要重视内因,又不可忽视外因,外因只有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在既定的客观条件下,往往是主观原因让浪费现象得以产生、存在和发展。分析浪费的原因,不能用客观的原因代替主观的原因,不能用体制和制度等方面的问题来掩饰行为者自身的原因。
二、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
在多种多样的浪费原因中找到主要原因是十分重要的。事物是一个由多种矛盾构成的矛盾体系,这些矛盾力量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在这些矛盾中往往会有一种矛盾,由于它的存在和发展,控制或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这种处于支配地位,对浪费的产生和发展起着决定作用的原因,就是主要原因。其它处于从属地位,对浪费的产生和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原因,就是次要原因。
抓不住主要原因,就找不到重点,就不会纲举目张,也就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浪费问题。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浪费现象就长期难以解决。例如,现代科技和管理对经济社会发展起到重要作用,从科技和管理两方面分析浪费的原因,管理落后是当前浪费得以产生和存在的主要原因。因为科教兴国是基本国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技进步对经济社会发展已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相比之下,管理比科技落后,由于管理发展与科技发展不协调,随之而来产生很多浪费问题。在管理中,又分宏观管理和微观管理,我国深层次的制度性矛盾,体制和制度的弊端,这属于宏观管理问题。例如体制和制度方面问题所造成的浪费十分严重,随着改革的深入发展,宏观管理问题不断得到解决,微观管理的问题日益突现。有很多浪费是属于微观管理问题,其中既有老问题,又有新情况。资源浪费是老问题,古往今来从未根治,并且随着科技的发展,资源浪费问题更复杂了,在生产发展中可能对资源环境造成污染和破坏,如果管理跟不上,现代科技发展可以产生巨大的副作用。先进的科技需要先进的管理,管理落后会阻碍科技进步,同科技进步比较,在某种意义上,管理落后是比科技落后更严重的问题,科技进步,呼唤管理进步。
我们要分析浪费的主要原因,也不能忽视浪费的各种非主要原因。主要原因和非主要原因是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的,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的。主要原因对次要原因的产生和发展有很大的作用,而次要原因也会反过来影响主要原因的发展和变化。
因此,我们需要研究分析浪费的主要原因,同时注意各种非主要原因的作用,注意各种矛盾相互关系的变化,正确预见到主要原因的变化,并且在主要原因发生变化,得以解决时,在认识上和实践上及时把主要精力转移到新的主要原因上来。
三、历史原因和现实原因
浪费的产生、存在和发展,有其历史原因和现实原因。浪费并不是某个国家或某种社会制度的专属品,而是为整个人类社会所共有。在时间范围内,从古至今,从人类社会产生以来,浪费就随之产生了。以社会制度来划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都存在浪费现象,在各种不同的社会制度下,浪费各有相应的表现、原因、特点和危害。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考察,渔猎时代、农业时代、工业时代、信息时代,也都存在各种浪费现象,有的是相对浪费现象,有的是绝对浪费现象。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也是不断提高效率,减少浪费,走向节约型社会的过程。
在空间范围内看,不同的国家、地区、单位和个人都拥有各自的浪费问题。大国有大国的浪费,小国有小国的浪费,发达国家有由于经济发达而带来的浪费,不发达国家也存在由于经济落后而产生的浪费。并且某些浪费现象可以为大家共有,大国和小国可以表现出同样的浪费,不发达国家的浪费可以在发达国家找到影子,发达国家的浪费亦可传染到不发达国家。浪费的产生、存在和发展,同经济发展的水平并不总是一一对应的,同社会发展也不是完全同步的。
浪费的表现和原因还具有历史的延续性,这是指每一历史时期的浪费及其表现形式,都同它以前的浪费及表现形式有着延续的关系。在新社会里,人们都希望以前社会的优秀文化传统能够得到继承和发展,但遗憾的是历史上落后的东西也会流传到新社会,并得以发展。浪费也就这样常常顽固地流传、延续下来。
浪费原因还具有综合性,这是指不同时期、不同地方的浪费综合起来,形成新的浪费。在现代观念看来,人类在技术上的进步和变革,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现有技术上的综合运用,综合就是创造,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但在浪费问题上的综合就会产生出新形式新内容的浪费,产生出新的危害。因为不同体制制度的浪费现象和原因被传承来,并综合形成新的浪费原因和现象,给治理浪费带来了困难。
四、浪费的因果关系
浪费的因果联系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在现实的浪费现象中,各种浪费现象、浪费原因和浪费结果,都是互相联系,不能截然分开的。一种浪费行为,既可能与经济活动有关,又可能影响到政治和思想文化领域。其产生的原因也不止一种,可能同时受社会决策、行为心理、管理制度、科技水平和人的素质的影响。而且,多种原因之间也会彼此交织,互为因果,一因多果。从而使浪费行为的产生原因更为复杂。
首先,一个原因不仅仅引出一种结果,而且常常引出多种结果,即一因多果或同因异果。一因多果,例如由于旧体制的弊端的原因可以造成多种物质、资金、人力等方面的浪费。
其次,因果联系的复杂性还表现为一果多因。每一种浪费现象的产生、存在和发展变化,都有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客观原因可能是管理体制和制度方面的问题,客观事物的复杂性等原因。主观原因可能是浪费行为者思想道德方面的原因,也可能是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的原因。例如,在长明灯、长流水这些简单的浪费现象背后,有着由于管理制度、职工思想觉悟等多种原因。再如,在短命建筑,短期行为、过度包装等浪费现象背后,有着历史原因、体制和制度原因、科技与管理原因、行为者思想道德与能力水平等多种原因。
因此,不能以共性的原因代替个性的原因,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同样的浪费后果,可能是行为者有意识造成的,也可能是由于工作方法问题或技术水平问题造成的。在我国,许多漫不经心的浪费、无意识的浪费、无形的浪费,造成的损失也是很惊人的。
五、认识与行动
对浪费的危害认识不足,是浪费得以存在的原因之一。评价一个人,如果说他的能力差,他会面红耳赤,心中不满;说他贪污,也许他会跳起来辩驳,同你拼命;但是如果说他浪费多大,他却可以若无其事,不屑一顾。“家大业大,浪费点没啥”,甚至有人标榜浪费做法是自己工作“有气派”、“大方”、“有大将风度”、“不小家子气”,不以为耻,反以为荣。不识浪费真面目,只缘身在浪费中。浪费者麻木不仁,理所当然;旁观者习以为常,漠不关心,有的浪费甚至是 “家家习为俗,人人迷不悟”,习惯成自然,互相影响扩散成为“群众运动”,形成浪费型的个人、家庭、企业、城市和社会。
“贪污和浪费是极大的犯罪”,这曾经是人们熟悉的响亮口号,我国宪法第十四条中明确规定“国家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党和政府历来提倡艰苦奋斗、勤俭建国、浪费可耻、节约光荣。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大家的认识却没有这么深刻。有一幅漫画,题为“两只老虎不一样”, 生动地反映出人们对贪污和浪费的不同认识。画中两只老虎,一只披枷带锁,愁眉苦脸,眼泪汪汪,人人喊打;另一只摇头摆尾,扬眉吐气,得意洋洋,被人视若宠物。这前只老虎挂个牌子叫“贪污”,后一只名曰“浪费”。两只老虎不同的待遇,生动地反映出人们对贪污和浪费的不同态度。老虎都会害人,披枷带锁的贪污老虎已引起人们警觉,而被人视若宠物的浪费老虎,往往被人忽视,放松警惕,不加防范,可能会造成各种不可估量的危害。
从贪污和浪费所造成的后果来看,都是对国家和个人财产的侵犯。这幅画生动深刻地反映出浪费行为不被人们所痛恨,缺少专门针对浪费问题的法律法规,浪费行为很少受法律制裁而逍遥法外的现象。
事实上,人们常听到有“贪污犯”这个罪名,却很少见到“浪费犯”这个名词;可以看到各级别的反贪局,但却少有反浪费的专门组织机构和研究机构。因此,有必要对浪费的危害和影响进行全面分析,深刻地揭示各个领域各个方面浪费现象的严重危害,让浪费真正成为过街老鼠,人人喊打。
找出浪费行为自身的规律和特点,有助于认识浪费问题。可借用物理学中的惯性定律来思考浪费运动,物理学惯性定律是,物体在没有外力的作用下,动者恒动,静者恒静。浪费运动定律是,在没有外力作用下,浪费行为保持原有的浪费状态不变。要改变原有浪费状态,就要施加外力。这就像扫地一样,扫帚不到,灰尘不会自己跑掉。改变浪费习惯或浪费惯性,也需要施加一定的外力作用。
从浪费到节约的转变是一种动态过程,必然受到力的作用,有其动力,也会遇到障碍,受到阻力,其运动状态是合力作用的结果。只有动力大于阻力,浪费状态才能变化。要进行相关作用力的分解和综合分析,增加动力,减少和消除阻力,引导和调控运动的方向、速度,提高转化效率。国家发出的有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文件通知,是改变浪费陈规陋习的有利武器,也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强大推动力。
浪费现象得以存在,还因为浪费和节约之间的转变规律是: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实现由节约到浪费的转变是一个轻松的过程,明朝末年李自成的农民军在攻进北京后,几十天就完成了从节约到浪费的转变。而实现由浪费到节约的转变是一个艰苦的过程。在实践中,这是一个普遍存在、亟待解决的而又不易解决的难题,反对和防止浪费工作有很大的难度,节约行为的实现往往需要长时间的对个人的培养、教育、训练,并在各种适宜的外在环境条件下才能培养起来。而浪费行为的产生却是在不知不觉中进行,有时甚至瞬间就完成了。因为浪费行为对人们约束少,浪费比节约更容易被人们接受,而节约行为对人有约束,要求高,不容易为人们所适应。
分析浪费原因,解决浪费问题,走节约之路,我们面临着众多的机遇与挑战。浪费是对领导者、管理者的挑战:实践方面,触目惊心的浪费问题亟待解决,形形色色的浪费病亟待治理。浪费也是对理论工作者的挑战:还缺少对浪费问题的综合的、系统的、深入的、专门的分析和研究,缺少专著、专业学科、专门研究机构和专门人员,浪费研究有待深入。应该有各种体制的专业研究单位,应该有大批的反浪费专家和节约专家。
挑战也是机遇,挑战与机遇并存。让浪费走出千家万户,让节约走进千家万户,这是一项有巨大潜力的大有作为的而又具有现实可行性的工作。由于浪费问题的普遍性、严重性、长期性,治理浪费可以产生多种间接的、直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必将加速我国现代化的进程,促进人民幸福,国家富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