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 理论 >>
哲学大众化的当代价值
2013年04月02日13:57   来源:辽宁日报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哲学不仅是“思想之哲思”,而且是“现实之哲思”。哲学自诞生之日起就走向了一条大众化、通俗化的道路,就像普照大地的阳光一样照亮了人类的现实生活。从古希腊智者学派的演绎和对话到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发展,从先秦哲学的寓理于事到新儒家的诠释融通,从《白话书信》和《大众哲学》的先河之作到《实践论》和《矛盾论》的学术经典,无不在引领大众探求智慧,寻找安身立命之本。然而,面对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冲击,哲学在现实生活中似乎逐步被人们淡化和遗忘。与其他学科强烈的“入世”取向相比,哲学似乎是选择了一条自我隐退的道路,变得神秘化和玄妙化,被置于思想结构的金字塔尖。生活对哲学的呼唤和哲学对生活的疏远形成了巨大的反差。

  新世纪的哲学正在重新调整自己的研究范式,有意识地将哲学理性的定位下移,超越纯粹理性思辨,向现实世界回归。哲学作为人类社会生活的前沿,思想领域的灵魂,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哲学回归到现实世界中为人类服务,既是人类的需要也是哲学发展的需要。因此,哲学大众化首先应走出 “书斋里的学问”和“纯粹思辨的理论”,从“理性世界”回归“现实世界”,直面社会生活中的现实问题,聚焦社会生活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将哲学的基本理论与广大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相结合,在与广大人民群众息息相关的社会生活领域中发挥作用。

  哲学大众化在于关注现实世界

  马克思指出:“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是文明的活的灵魂。 ”哲学要完成时代赋予的使命和社会功能,就必须与时代发展同进步,紧扣时代的脉搏;必须与人民群众共命运,关注人民大众最关心的问题。然而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们不少哲学理论研究者致力于“精致科学的构造”,沉迷于那种形式主义的 “学术性诉求”;注重对哲学理论的理性思辨和系统建构,缺少对“生活世界”中人的现实生存问题的关注,导致哲学越来越经院化、小众化、边缘化。有的研究者醉心于纯粹思辨,随意生造概念,使生动鲜活的东西抽象化;有的研究者过分咬文嚼字,拘泥于细枝末节,最终落得同“一个针尖上究竟站多少天使”之类命题相似的结局;一些问题看起来争论得很热闹,但只是在极小的圈子内自我循环,充其量不过是“沙龙里的风暴”和书斋里供少数理论家们把玩、欣赏的古董。

  这样的哲学势必将广大人民群众拒之门外,逐渐形成了一种普通群众不懂哲学、青年学生不爱哲学、哲学工作者不关心哲学的奇怪现象。这样的哲学势必与现实世界严重脱节,精品力作不多,低水平重复研究大量存在,在分析和处理重大社会现实问题面前,有时陷入“失语”的窘境。这样的哲学势必造成“哲学无用论”漫延,越来越多的人对哲学所提供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缺乏理解和把握,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出现严重的信仰危机。因此,要克服“哲学无用论”的思想,广大哲学工作者应该全面关注现实世界,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具体问题、以党和人民正在关注的事情为研究重点,积极反思时代变化和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重大问题,不断证明哲学作为科学的认识工具和思想方法的功能;应该深度介入现实世界,关注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关注民生疾苦特别是关注弱势群体“现实世界”的生存状态和利益诉求,抓住人心、赢得群众,使人民群众更加相信哲学、信赖哲学、信仰哲学,重塑哲学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

  哲学大众化在于认识现实世界

  康德指出:“人类理性总不会满足于眼前的事实或经验,它的本性就是追根求底,探讨现象背后的本质和真理。 ”哲学作为人的“智慧之学”,其目的就是揭示宇宙的奥秘和客观真理,认识现实世界。所谓揭示真理,不是说仅仅向哲学家们揭示真理,而是向许多人,包括向普通民众揭示真理。但由于哲学理论本身具有很强的抽象性、专业性,这就造成了主要以党政机关、学术研究机构等特定群体掌握哲学理论,并且形成了这些特定群体间交流的语言规范。绝大多数哲学作品都是以专著、论文或教材的形式写成的,其中包含专业性很强的标题,大段的逻辑推论和复杂的证明,以及从历史或现实材料中选取的论据。对于广大人民群众来说相对抽象而晦涩,在一定程度上拉开了哲学与普通群众间的距离。

  党十八大报告在吹响“建设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号角的同时,也为创造新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形态指明了方向。广大哲学工作者要不断创新哲学理论,用辩证和发展的观点看待中国实际,认真研究人类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发展规律、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及时获得新鲜的民间观点和民间课题,从哲学层面给予回答和引导,引起人民群众在心理上的“共鸣”,努力成为人民群众认识世界的自觉思想武器;要不断创新哲学形式,借助人民群众所熟悉的谚语、俗语、寓言、神话故事和民间成语深入浅出地阐明深邃的哲理,把深奥的理论通俗化,把枯燥的原理趣味化,使群众接受和学习哲学成为中国社会文明进步的自觉过程;要不断创新哲学语言,采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语言表达方式让哲学“说中国话”,选择和创造出既有中国特色又有哲学学科水准的哲学概念和范畴系统,用群众听得懂的语言,讲群众听得懂的道理,为认识现实世界提供正确的理论先导。

  哲学大众化在于改造现实世界

  艾思奇指出:“哲学的主要任务是要能够真正解决人类生活事实上的问题,要能真正解决这些问题,才足以证明它是事实上的真理。 ”

  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这决定了它的任务是指导人们正确认识世界,在正确认识世界的基础上,以科学的方法来改造世界,为人类造福。中国共产党在90多年的风雨历程中,始终坚持用哲学理论武装大众,改造现实世界,创造了诸多人间奇迹。一本《大众哲学》,以平凡的真理和朴实无华的文字向无数读者送来了马克思主义,开启马克思主义哲学走向大众的先河;一句“枪杆子里面出政权”,鼓舞多少仁人志士勇敢而坚决地进行武装斗争,推翻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国;一句“发展是硬道理”的认识,引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创造了改革开放的奇迹。

  我们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也面临着发展中提出的新问题。要解决这些新问题,没有思想观念的解放显然不行。思想观念的解放,说到底就是哲学思想的解放。面对复杂多变的现实世界,广大哲学工作者要不断解放思想,增强改造世界的理论能力,与时俱进地加强学科体系建设,积极开展跨学科的科际整合,搞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融会贯通,全面提高科研方法和科研手段的现代化水平,努力构建体现国际学术前沿、适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需要的学科体系;要不断解放思想,增强改造世界的认识能力,积极发挥主观能动作用,提高将现实问题提升为哲学问题的能力,增加用哲学理论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把“思想之哲思”与“现实之哲思”很好地统一起来;要不断解放思想,增强改造世界的实践能力,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不断赋予哲学鲜明的实践特色,自觉地运用哲学的立场、观点、方法来研究、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使 “批判的武器”进入“武器的批判”,实现哲学理论和社会实践之间的良性互动。

  □牟 岱/张 岩(作者单位:辽宁社会科学院)

(责编:赵晶、朱书缘)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
48小时排行榜 48小时评论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