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 理论 >>
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
——访西安政治学院教授杨玉玲
记者 黄昆仑
2013年04月02日10:47   来源:解放军报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伟大时代孕育伟大精神,伟大精神支撑伟大中国梦。梦想作为人类的基本精神活动,必然有精神因素作为内在动力源泉。实现中国梦,与弘扬中国精神之间有何内在联系?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能发挥什么作用?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西安政治学院教授杨玉玲。

  记者: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人,总是要有点精神的。”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更是如此。习主席指出,中国精神是兴国之魂、强国之魂。如何认识实现中国梦的这一精神源泉?

  杨玉玲:放眼中外历史,大凡在世界历史上有较大影响的国家和民族,在崛起和发展的道路上,都会迸发出影响深远的精神力量,成为这个国家和民族进步发展的宝贵精神财富。中国精神正是这样一种精神。它源自中华几千年的文明传统,迸发于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救亡图存”、追梦复兴的历程,彰显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快速崛起的实践,具有很强的民族集聚、动员与感召效应,呈现出一种生生不息、蓬勃向上的精神大气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支柱和巨大动力源泉。

  与华夏文明一样,中国精神同样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在几千年的文明发展历程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中华传统中的爱国主义精神,表现为对漫长历史中形成的中华民族文化传统及其疆域空间的认同与守护意识,对民族独立、自由、尊严、发展的历史责任意识。及至近代,当中华民族遭受外族入侵,备受西方列强蹂躏欺凌的时候,爱国主义精神表现得更加强烈、更加鲜明,成为全体中华儿女团结一心、救亡图存的一面旗帜。在爱国主义精神的激励下,经过一个世纪的艰苦奋斗,以抗日战争胜利为标志,中华民族完成了由衰败走向振兴的历史性转折,继而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结束了旧中国四分五裂、民族蒙受屈辱、人民灾难深重的历史,创建了全新的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重新挺起了脊梁,赢得了自由和尊严。

  新的历史时期,呼唤新的时代精神。新中国成立60多年、尤其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以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为中国精神注入了新的时代元素,这就是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作为中国精神的时代标志,改革创新精神同样根植于中华文化传统之中。但在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某些阶段,尤其是封建社会末期,我们也曾闭关锁国、抱残守缺,造成了中华民族的屈辱与苦难。而当站起来的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获得精神大解放,并在中国精神中汇入改革创新这一最鲜明的时代精神特质,就立即激发出无与伦比的正能量,成为引领中国腾飞发展的巨大精神动力。

  今天,我们踏上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改革也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面对纷繁复杂的观念世界,如何在多元价值中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导地位,在多样化思潮交锋中谋求最大共识?面对思想观念的障碍和利益固化的藩篱,如何以更大智慧与勇气啃硬骨头、涉险滩,完成艰巨繁重的社会转型与改革攻坚任务?这些,都更加凸显信念凝聚与精神支柱的极端重要性。同时,物质上强大起来的中国,也要在精神上强大起来。傲然挺立的中国精神,本是中国梦题中应有之义。

  记者:历史上,无论在祖国遭受外敌入侵的危难时刻,还是在和平建设时期,爱国主义都是最大限度调动中华儿女投身民族复兴事业的一面旗帜。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在实现中国梦的新征程中有何现实意义?

  杨玉玲:爱国主义作为最能维系中华民族团结一心的精神纽带、最能感召中华儿女团结奋斗的情感,是集合民族意志、凝聚社会共识,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最深厚的思想政治基础。今天,我们面对全球化浪潮下来自外部的种种风险挑战,面对社会多元多样的思想观念,面对各种群体的不同利益诉求,靠什么凝聚人心、集聚力量,实现中国梦?仍然靠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中国梦的本质内涵就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这是所有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和理想追求。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就能有效激发每一位中华儿女的爱国情怀,并使之转化为报国奉献的实际行动,就能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最大限度地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形成推动伟大中国梦实现的磅礴力量。

  记者:改革开放30多年来,改革、创新一直是响彻中国社会的时代最强音。新形势下,习主席为什么要突出强调大力弘扬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

  杨玉玲:改革创新是中华民族进步的灵魂和生生不息、继往开来的不竭动力。但是,面对改革开放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党内和社会上不同程度地出现精神懈怠,一些人甚至昏昏然陶醉于“盛世”,缺乏应有的忧患与进取精神,这是很危险的。离实现现代化越近,我们遇到的风险和挑战也会越多,正所谓“无限风光在险峰”。要实现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解决好持续发展经济、不断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正三大问题,舍改革创新,别无他途,必须不断增强全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动力。

  记者:今天,我们怎样大力弘扬中国精神,不断增强团结一心的精神纽带、自强不息的精神动力?

  杨玉玲:精神的力量源于信仰的忠诚。弘扬中国精神,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这是时代赋予爱国主义的鲜明主题。社会主义是爱国主义的时代旗帜,爱国主义是社会主义的民族灵魂。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必须坚持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的统一,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下,不断增强中华民族团结一心的精神纽带。

  精神的力量源于实践的砥砺。精神的本质和生命力也在于它的实践特征。弘扬中国精神,必须更加坚定不移地走改革开放的强国之路,积极投身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以改革创新精神和办法,解决改革开放中的矛盾和问题,以更大勇气深化重要领域改革,更加自觉地把工作着力点放到加大创新驱动发展力度上来,不断为创新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和活力,让“中国梦”乘着自强不息的精神动力展翅飞翔。

  精神的力量源于深刻的历史感知。鲁迅先生说:“历史上都写着中国的灵魂,指示着将来的命运。”习主席也多次提出,要重视学习历史,深刻指出是几千年来共同经历的非凡奋斗,把我国56个民族、13亿多人紧紧地凝聚在一起。历史是根,文化是魂。文化在历史中沉积,也在历史中记忆和传承。历史记忆一旦消失,随之而来的将是文化认同的改变、精神家园的丧失。因此,中国精神的传承,要重视学习研究中国历史、尤其是中国近现代史、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改革开放的历史,用中国历史培植中国精神的根。

(责编:赵晶、朱书缘)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
48小时排行榜 48小时评论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