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晓蕾 绘
随着清明节临近,网络祭奠受到了部分无法回故里扫墓的市民关注。这一新现象可以理解为是人们对当前现实生活压力的一种妥协。不过,传承中国传统文化节日,最根本的还是既要创新习俗形式,也不应忘记传承传统文化内涵。
网络祭奠丢了民俗人情味?
“亲爱的爷爷,长孙女和孙女婿来祭拜您了,多希望您能健康长寿。愿您在天堂一路走好,我们永远爱您!”随着清明节的临近,网络祭奠成为了一些无法回家的人向亲人表达哀思的一种方式。在各个祭奠网站上,长短不一的祭文表达着网友对逝者深深的缅怀之情。
记者发现,在网上建立纪念馆手续非常简单。网友先免费注册成网站会员,上传逝者基本资料,通过审核后,就可以在网上发表祭文纪念逝者了。记者随后登录了一家2010年5月上线的祭奠网站,该网站已经建立了19400多个纪念馆,进行了1259万次祭拜,祭文达到了8190余篇。除了撰写祭文,网友们还可以通过向逝者献花、上香、点烛、上贡品等虚拟活动,表达自己的哀思之情。
另外在淘宝网上,甚至还出现了大量代理祭奠业务的中介。顾客支付500元左右的中介费,中介人员就会代顾客去扫墓、献花和上香,整个过程会拍照为证。虽然价格不菲,但仍有部分网友接受了代理祭奠的方式,该网站存在一定的业务成交量。
不过,对于这种网络祭奠和代理祭奠方式,网友却褒贬不一。“网上祭奠虽然不如亲自到墓地祭奠庄重,毕竟也是为逝者送去一份祝福,自己的心会得到安慰。”也有网友直言无法接受网络祭奠:“亲人故去,花钱请人代替哭丧;清明扫墓,通过网络远程祭拜。社会发展了,可民俗人情味没了。”
现实生活压力滋生需求?
“现代人的工作和生活节奏不断加快,人员流动性增强,在这种情况下,许多人不可能有时间和精力返回故里进行传统的祭祀活动,寻求合适的替代手段的需求应运而生。”山东省民俗学会常务理事张继平认为,网络祭奠和代理祭祀是人们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需求。“这种新型祭奠方式的出现不足为怪。”
相比较在逝者坟头焚烧纸钱、燃香等传统祭祀方式,网络祭奠以其简捷、方便的特性,一出现就被许多年轻人接受。在记者的随机采访中,部分市民表示,网络祭奠是传承我国重孝道、重家庭传统美德的一种方式。如果清明节无法回家,可以考虑通过网络祭奠,缅怀先人。
记者还发现,网络祭奠方式在得到市民认可的同时,也得到了民政等政府部门倡导鲜花祭扫、网络祭奠等文明时尚的祭扫方式的鼓励。同时,青岛、兰州等地的殡仪馆还在其官方网站上开设专门的网上祭奠通道,为市民寄托哀思增添了新途径。
“网络祭奠是解决当代人工作生活和心灵慰藉需要的一种探索。”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何中华教授表示,“这一新现象可以理解为是人们对现实生活压力的一种妥协。”
民俗应不忘传承文化内涵
“举办民俗活动实质就是保持一种文化记忆。如果民俗消逝了,传统文化的标志性和特殊性就会被弱化,甚至被淡忘。在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过程中,民俗文化的淡化、变形甚至消逝都让人很无奈。”何中华说,伴随着现代社会频繁地迁徙,人情世故逐渐淡化,人与人之间的紧密关系也必然会被打破。
“变异是文化发展的动力。民俗文化本来就是由民众创造和享受的,这种创造不会放弃对新鲜文化的吸纳,不会放弃现代化带来的便利。”张继平认为,从某种意义上,民俗活动方式的变迁所体现的正是民众思想观念的变化。
“今天的传统节庆更多地被视为物质享受和假日娱乐,其精神内涵越来越不受重视。这一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传统节日失去了信仰的支撑。”张继平认为,传承中国传统节日最根本的保证是将民间传统转化为民族信仰和公众共识,将传统文化中具有积极意义的信仰赋予新的内容。“强调公众参与、创造新的习俗形式、传承传统节日文化内涵,将是今后节日文化发展的一个方向。”(记者 蒋兴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