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总理李克强3月17日回答记者提问时说,“要努力去实现2020年的目标,测算一下,这需要年均增长7%的速度,这不容易。但是,我们有有利的条件,有巨大的内需。关键在推动经济转型,把改革的红利、内需的潜力、创新的活力叠加起来,形成新动力,并且使质量和效益、就业和收入、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有新提升,打造中国经济的升级版。”
这是新一届国务院领导首次提出中国经济升级版的概念。笔者认为,这一概念包含了对既往经济发展成就的肯定,对经济结构不和谐因素的客观估计,对经济发展巨大潜力的自信,对深化改革、推动创新的决心和勇气,是一个集合体。提出这一概念,既有利于保持我们发展的延续性,也可以消除不必要的担忧,为改革发展聚集更多的正能量。
中国经济转型不是一个新的话题,在“十五”计划时期(2001年至2005年)甚至更早时就已经提出,但对转型内涵的理解却在不断变化。到“十一五”规划时期,提出了“又好又快”理念,更加注重经济发展质量和民生保障。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巨大冲击促使我们又一次深化了对内需驱动和创新驱动的认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进入到新的阶段。
而与此同时,对我国经济转型的误读也不少,诸如稳定增长不可持续,大规模投资不可持续,人口红利已消失,国有企业应该彻底私有化,凯恩斯主义应当彻底抛弃等提法,并不少见。还有人提出把转型“集中化处理”,暴风雨式的处理,休克式的处理;更有人把结构性、阶段性问题说成全局性、道路性问题,提出让经济“烂到底”、“自由落体”,这样就转型了。这些主张,有的混淆原因和结果,有的割裂前后历史,有的否定中国道路,是错误的。
改革开放是一个持续的进程,经济转型也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不承认既往经济发展成就和已经做出的转型努力,是虚无主义。而“中国经济升级版”提法,则体现了前后历史的延续,体现了改革开放“一棒接一棒”的本质,也彰显了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
李总理在谈到本届政府的施政目标时,强调提出“持续发展经济”、“不断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正”三项任务,并表示,实现三大任务需要有三大保障,即建设创新政府、建设廉洁政府、建设法治政府。笔者认为,三大任务之间、三大任务和三大保障之间,是互相联系和统一的;也是对十八大提出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整体任务的具体落实。
为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稳定增长很重要。“十二五”规划期间经济增速保持7%左右是可能的也是必要的,因为未来民生的改善、社会保障的完善最终都要靠社会财富来支持。
在结构调整上,要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加快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扩大国内市场规模。经过努力,2012年最终消费对GDP的贡献率达到了51.8%,内需拉动局面已经开启。目前我国工业化程度与城市化率仍然处于明显偏低的状态,内需特别是服务消费、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还有巨大的上升空间。
城镇化将为经济发展不断注入新活力。人口的城镇化将激发强大的潜在内需。推动城镇化,在需求端要增加投资、改善公共服务,同时也应改善经济的供给方面。
十八大报告将“创新驱动”作为新经济发展方式的新动力。要把企业作为创新的主体,通过增强企业创新能力,努力推动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升级,逐步向高级产业转变。
打造中国经济的升级版,就包括在发展中让人民呼吸洁净的空气,饮用安全的水,食用放心食品;包括编织起涵盖教育、医疗、养老保险、住房等的保障全民基本民生的安全网;包括促进社会公正,实现人人享有平等的机会。为人民的发展,才是好的发展;提高人民福祉的发展,才是升级的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