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 理论 >>
抓党建 促发展 努力打造台江文化旅游三大名片
贵州财经大学教育管理学院  张博文 
2013年03月26日09:51   来源:人民网-理论频道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党建扶贫是新形势下促进欠发达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同步奔小康奋斗目标的重大战略举措,也是切实转变领导干部工作作风、进一步加强党与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切入点和重要突破口。作为省直赴台江县党建扶贫工作队(以下简称工作队)的成员之一,笔者与贵州省工商行政管理局、贵州旅游投资控股(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的两位同志一起,围绕台江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需求,在深入施洞镇、台拱镇、南宫乡、老屯乡等乡镇调研和四新村、交碾村、交宫村、红阳寨、洋汪村、登鲁下村等民族村寨走访的基础上,与县旅游局、县招商局、县文体广播新闻局、县统计局、县交通局、县工商局等职能部门共同商讨扶贫开发事宜,科学筹划党建扶贫工作,形成了以“旅游扶贫、产业跟进”为核心、以特色民族文化资源开发和利用为抓手的旅游主导型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构想,力图通过打造“美丽台江、人文台江、生态台江”三大文化旅游名片,集聚人脉、人气和各种资源,促进县内外各种发展力量和资源的有效整合,使台江丰厚的特色民族文化资源得到很好开发、充分利用,从而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努力实现后发赶超、建设更有魅力更具活力新台江的经济与社会发展目标。

一、“抓党建,促发展”是当前党建扶贫工作的主基调

如何开展党建扶贫工作是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农村基层党建工作、进一步密切党与人民群众血肉联系亟待研究解决的重大现实问题,也是当前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夯实党执政的组织基础的重大研究课题。对于经济欠发达、社会发展相对落后的台江来说,开展党建扶贫工作必须紧紧围绕脱贫致富这一台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需求,将县、乡(镇)、村(寨)三级基层党组织建设融入扶贫开发,通过文化扶贫、旅游扶贫、教育扶贫,整合美丽台江丰厚的特色民族文化资源,进一步加强人文台江建设,不断促进生态台江的发展,努力实现党的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同步推进,从而引导广大党员和各级领导干部科学谋划发展、主动服务发展,在发展中增强党的凝聚力、战斗力,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使党的先进性、纯洁性不仅仅体现在身先士卒、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具体行动中,更要在切实转变工作作风、主动为群众服务的驻村帮扶工作中予以充分体现。一句话,要通过加强基层党建工作,提高领导干部谋划发展、服务发展的执政能力,充分发挥基层党支部在保持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带领群众脱贫致富中的战斗堡垒作用,充分发挥广大党员在艰苦创业、带头致富中的先锋模范作用。

不难看出,党建扶贫要着力解决的是欠发达地区领导干部谋划发展、服务发展的执政能力不足和基层组织建设较为薄弱的根本性问题,旨在抓党建、促发展,夯实加快欠发达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同步奔小康奋斗目标的组织基础。联系台江党建扶贫工作的实际,在村镇走访和部门调研的过程中,笔者与工作队的同事发现,无论是县乡(镇)层面,抑或村(寨)层面,各级领导干部和广大党员在创业精神、发展理念、文化知识水平和学历层次等诸多方面与发达地区存在较大差距,领导群众脱贫致富的能力相对不足、办法不多,自身也缺乏服务发展的人脉和资源,加上基层组织建设薄弱、难以将广大党员和群众组织起来脱贫致富,致使县内外各种发展力量过于分散、相关资源得不到有效整合,严重影响了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步伐。

扶贫先扶智,治穷先治愚。只有实施文化扶贫、教育扶贫,使各级领导干部和广大党员率先在思想观念和文化知识水平上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领导发展、服务发展的执政能力不足的问题,也才能增强广大党员带头致富、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能力,从而在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好各级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基层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对于广大群众来说,文化扶贫和教育扶贫解决的不仅仅是更新思想观念和提高文化知识、技能水平的问题,更是激发大家创业冲动、创业欲望,进一步更新就业观念,培育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创业精神、冒险精神和企业家精神,以及在组织纪律性、职业道德和文化素养等方面不断提升进城务工人员素质,尽快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中农民工向现代产业工人转变,等等,诸如此类的文化价值观念重塑和创业就业能力全面提升的问题。

这里,党建扶贫除了实施文化扶贫、教育扶贫,产业扶贫也非常重要。甚至可以说,整个党建扶贫工作最终都要落实到产业扶贫、切实体现在农民增收和农村社会和谐稳定上。针对台江特色民族文化资源极为丰厚的实际情况,确立旅游主导型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不仅对于帮助广大群众脱贫致富、同步奔小康来说是必要的,而且对于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和更有魅力更具活力新台江、保持经济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来说,也是可行的。就是说,要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积极推进旅游扶贫,并以此作为党建扶贫的突破口,拉动广大群众在文化扶贫、教育扶贫方面的现实需求,激发其脱贫致富、同步奔小康的迫切愿望和强烈的创业冲动。如此看来,只有坚持以旅游扶贫为先导、切实将其作为党建扶贫的突破口,才能真正找到扶贫开发的切入点,也才能通过文化扶贫、教育扶贫改善投资环境和人力资源状况,增强招商引资的吸引力,从而影响、带动其他相关产业跟进和逐步发展。

由此可见,对于党建扶贫工作来说,抓党建、促发展是主基调。只有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和各级领导干部执政能力建设,创新基层党建工作,不断增强党的凝聚力、战斗力,才能科学谋划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切实按照“旅游扶贫、产业跟进”的总体思路,努力打造“美丽台江、人文台江、生态台江”三大文化旅游名片,全面推进文化扶贫、教育扶贫、旅游扶贫三位一体的党建扶贫工作,从而探索新形势下基层组织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的新机制、新模式。

二、坚持“三位一体”是台江党建扶贫工作的着力点

当前,开展党建扶贫工作,必须根据台江自身发展条件和资源状况,从实际出发,按照“旅游扶贫、产业跟进”的总体思路,率先在特色民族文化资源开发和利用上下功夫,积极推进文化扶贫、教育扶贫、旅游扶贫。这里,文化扶贫重点是重塑人们的文化价值观念,解决的是思想观念更新和创业冲动、就业积极性如何激发的问题。须知,有了艰苦创业精神和就业意愿,才谈得上其他方面扶贫开发。教育扶贫重点是针对创业或就业岗位的现实需求开展一系列专业知识教育与应用技能培训,解决的是创业能力、就业技能如何培养和提高的问题。旅游扶贫重点是帮助和引导人们挖掘、整理台江县境内丰厚的特色民族文化资源特别是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尽可能将其转化为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独特优势,解决的是创业平台和就业机会的问题。概言之,文化扶贫、教育扶贫、旅游扶贫分别从创业意识或就业观念、文化知识与专业技能、创业平台或就业机会等三个方面推进扶贫开发,构成了台江党建扶贫工作不可分割的整体。就是说,坚持“文化扶贫、教育扶贫、旅游扶贫”三位一体,是台江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当前党建扶贫工作必须着力研究解决的重点问题。

首先,文化扶贫是党建扶贫的先导,也是推进驻村帮扶工作的重中之重。透过贫困现象,分析致贫因素,固然有深处苗疆腹地位置偏僻、交通不便,以及产业开发滞后、经济商品化和市场化程度不高等诸多原因,但最为重要的还是人的因素,也就是人们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与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实际要求相差太远,尤其缺乏冒险精神、创业冲动和脱贫致富的紧迫感,“等、靠、要”思想较为严重。所有这些人的因素,说到底是文化的贫困!不从文化上脱贫,不彻底改变人们因循守旧、不思进取的传统思想和价值观念,不树立带头致富的先进典型,就难以激发人们的创业冲动和就业意愿,就无法挑战贫困,更谈不上走出贫困了。如上所述,治穷先治愚。这里,“愚”并非“愚蠢”或智力上不发达,而是指思想不觉悟或愚昧。也就是说,人们意识不到贫穷不仅仅是经济上的困难,更有文化知识水平有限和个人生存环境的相对较差,以及由此所必然带来的对于子孙后代的消极影响,使其难以与发达地区的同龄儿童享有同等的发展机会、进而影响其参与社会生活诸多领域的平等竞争。因此,推进文化扶贫,帮助和引导大家树立艰苦创业、勤劳致富的思想观念,使人们不仅要有为改变自身生存环境和生活状况而努力拼搏的创业冲动或强烈的就业意愿,而且更要强化为子孙后代造福、为改变家乡贫穷落后面貌而不辞辛劳的牺牲精神和社会责任感。这就需要在驻村帮扶中加强农村青壮年扫盲工作、农业生产技能及卫生安全和科技致富等方面知识的宣传普及,以及民族民间文化的挖掘整理、农村广播电视和远程教育网络的推广,等等。只有重视文化扶贫,帮助和引导农民从思想观念上摆脱贫困,增强脱贫致富的紧迫感和危机感,激发创业冲动、冒险精神或强烈的就业意愿,才能进一步引导广大农民去勇敢地挑战贫困,使最终走出贫困成为可能!

其次,教育扶贫是党建扶贫的关键,也是推进驻村帮扶工作的根本举措。文化知识水平和就业技能的差异,以及职业素养和组织纪律性的差异,决定了职业身份的归属和社会劳动的分工;相应地,不同职业身份和工作岗位的劳动者生活境况也会有很大的不同。农民工或进城务工人员之所以不同于工人或从事管理服务的白领阶层,就是因为存在上述差异。消除城乡差异,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农民工向现代产业工人的转变,推进城镇化,从根本上讲要靠教育,靠知识消弭就业能力的差距,靠文化消除个人素质的差异。文化与知识的传播、就业技能的培训离不开教育。然而,教育是需要成本的。因此,利用捐赠、资助、救助等形式,充分挖掘和有效整合社会上可以利用的各种教育资源,推进教育扶贫,重点加强对农村“两后生”(返乡的初、高中毕业生)劳动预备制就业培训、农民工或进城务工人员职业发展与就业技能培训、返乡大学生创业与就业技能培训,以及广大基层干部领导力的开发和招商引资、农家乐旅游管理与服务技能等专项培训,是开展党建扶贫和驻村帮扶工作的当务之急,也是将救济式扶贫与开发式扶贫相结合、增强农村造血功能和农民自主发展能力的根本举措。在扶贫开发中高度重视教育扶贫,切实将其落实到驻村帮扶工作中,才真正抓住了党建扶贫的关键,才找到了影响农民增收、制约产业开发这一问题的症结所在!可见,教育扶贫是帮助农民主动挑战贫困、最终走出贫困的希望工程,也是扶持农民脱贫致富、尽快实现同步奔小康奋斗目标的基础性工程,应将其纳入党建扶贫工作体系,并充分发挥其在扶贫开发中的作用。

第三,旅游扶贫是党建扶贫的突破口,也是推进驻村帮扶工作的切入点。通过各乡(镇)调研和村(寨)走访,笔者发现台江有着发展特色民族文化旅游的自然条件和资源优势。仅以我们工作队联系的施洞镇和帮扶点四新村为例,这里不仅自然风光旖旎,属于沿清水江风光带的重要节点,而且人文资源也极为丰厚,先后有《苗族古歌》、《苗族姊妹节》、《苗族独木龙舟节》、《苗族服饰艺术》、《苗绣》、《苗族织锦技艺》、《苗族银饰锻造技艺》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所有这些独特条件和璀璨夺目的特色民族文化资源,都是发展文化旅游不可多得的优势。加上中共贵州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政策扶持,乡村公路网的不断完善,以及施洞镇文化产业园的规划和建设,必将为周边民族村寨发展以农家乐为主要形式和以苗族风情歌舞、垂钓、漂流、烧烤、养生和休闲度假为主要内容的特色民族文化旅游提供难得的历史性机遇。对于基层党组织来说,能否抓住机遇、带领农民群众发展适合村情的农家乐旅游,是检验党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基层组织建设水平的重要标准,直接影响党组织在群众中的形象。对于驻村干部来说,能否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帮助和扶持农民发展农家乐旅游,进而带动种植业、养殖业和农产品加工等相关产业的逐步发展,也是检验自身素质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客观标准,同样会影响个人乃至党组织在群众中的威望。可见,推进旅游扶贫,既是基层党组织凝聚人心、加强自身建设的重要突破口,也是广大驻村干部开展帮扶工作的重要切入点,因而是当前加强和改进农村工作、实现同步奔小康奋斗目标的重大战略选择。

三、打造“三大名片”是台江经济社会发展的大战略

通过前期调研和基层走访,围绕抓党建、促发展,工作队积极探讨开展党建扶贫工作的新思路、新办法,明确提出了以“旅游扶贫、产业跟进”为核心、以特色民族文化资源开发和利用为抓手、以“文化扶贫、教育扶贫、旅游扶贫”为支撑、以打造“美丽台江、人文台江、生态台江”三大文化旅游名片为特色、以建设更有魅力更具活力新台江为目标的旅游主导型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构想。其中,打造台江文化旅游的“三大名片”是上述战略构想的最大亮点,也是能否集聚和整合各种发展力量及相关资源、实现后发赶超的关键。事实上,无论是美丽台江的憧憬、人文台江的建设,抑或生态台江的发展,都不只是文化旅游的问题,更涉及到规划未来更有魅力更具活力新台江的战略全局,因而是关系台江经济与社会建设能否持续健康发展的大战略。

首先,打造“美丽台江”是大力发展特色民族文化旅游、促进和带动相关产业逐步发展的重要前提。位于贵州省东南部的台江县隶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苗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98%,史称“苗疆腹地”,并以世界上苗族人口聚集最集中和精彩瑰丽的苗族文化被誉为“天下苗族第一县”。这里,有“人间仙境”——百鸡山瀑布群,有“天然氧吧”——南宫国家森林公园,有依山傍水的苗族民居——吊脚楼,有精美绝伦的苗族刺绣,有精巧迷人的银饰盛装,有惊险火爆的舞龙嘘花,有热情奔放的笙鼓歌舞,有“天籁之音”的反排多声部情歌,有温婉悦耳的苗族飞哥,有世界上最古老的情人节——苗族姊妹节,有世界唯一的施洞独木龙舟节,有文化古镇施洞和苗族歌唱家阿泡、阿略,更有苗家姑娘衣着银饰上透出的“文化藏在身上,史书从头读起”的古风韵味。感慨台江,山美,水美,人更美,是大自然的巧夺天工,更是悠远、古朴、原始、厚重、独特的苗族文化的滋养和积淀。台江之美远不止这些,然而这种美丽却很少为世人所知、更谈不上去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多元文化体验的愉悦感和猎奇心。于是,美丽便与贫困不和谐地结缘。打造“美丽台江”,就是要通过特色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大力发展文化旅游,向世人展示台江之美,让更多人走进苗族文化,去感受苗族同胞的热情,去体验苗疆腹地瑰丽多姿、丰富多彩的民族风情和文化魅力。也只有通过特色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和文化旅游的大发展,精心打造“美丽台江”这张文化旅游的名片,才能集聚人气、人脉和各种资源,带动传统种植业、养殖业、手工制造业、农产品加工等相关产业的跟进和逐步发展,从而加快台江经济社会发展的步伐。

其次,打造“人文台江”是进一步开发特色民族文化资源和人力资源、提升文化旅游品位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根本途径。利用台江之美,去挑战贫困、进而走出贫困,靠的是人文台江的建设,核心是提升人的素质、培育台江特色民族文化在文化旅游市场上的竞争优势。当前,加强人文台江建设,必须从经济欠发达、社会发展相对落后的实际出发,一方面,要利用好国家扶持民族地区、西部地区和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特殊优惠政策特别是国发二号文件的相关规定,积极争取文化扶贫、教育扶贫、旅游扶贫等方面的扶贫开发项目及资金,加大从外部输血的力度;另一方面,要高度重视各级领导干部谋划发展、服务发展的执政能力建设,在积极向上级部门争取干部培训名额的同时,广泛开展招商引资、农家乐旅游等专项培训活动,采取超常措施发展教育特别是与文化旅游直接相关的县域旅游职业教育,下大力气进行人力资源开发,进一步增强自身造血功能。为此,建议设立人文台江建设基金会,并特别提出两点意见:一是坚持教育兴县,这是建设人文台江的基础性工程;二是坚持文化强县,这是建设人文台江的铸魂工程。设立人文台江建设基金会,是为了更好地筹集资金,确保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有足够的财力支持。关于教育强县,除了关注学校教育外,还要大力提倡发展各种形式的社会教育事业,积极开拓教育培训市场,同时要以前瞻性的战略眼光审视教育发展,努力在提升教育层次和水平上有所突破。谈到教育层次提升,可以考虑试办服务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目前,全国已经有江苏省太仓市的健雄职业技术学院、河北省三河市的燕京职业技术学院两家县域高职院校。鉴于贵州尚无高职高专层次的旅游职业院校,应该积极争取黔东南州和省政府的大力支持,在台江文化旅游资源比较富集的台拱镇或施洞镇创办贵州旅游职业学院,以迅速提升台江的文化品位,吸引更多的高层次人才,从根本上解决文化旅游发展乃至整个经济社会发展急缺的人才和智力支持问题。此外,要建设文化强县,除了发展文化旅游、向世人展示苗疆独特的文化魅力,还应该坚持走出去、努力扩大天下苗族第一县的文化影响力。这里,可以考虑举办每年一度的苗族文化活动月,在全国范围内宣传和弘扬苗族文化,并在文化、旅游等相关部门支持和配合下,积极推动民族文化“进校园”、“进机关”、“进企业”、“进军营”等系列活动,通过大规模文艺义演和募捐活动,为人文台江建设基金会募集资金,用以支持台江特色民族文化资源特别是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整理和传承、保护,支持台江教育事业发展和各级各类人力资源的开发。

第三,打造“生态台江”是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实现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当前,欠发达地区招商引资的重点是资金和项目、促进产业开发,最关心的是尽快摘掉贫困的帽子。然而,西方工业化先污染、后治理的经济发展模式对于生态脆弱、环境修复能力极差的西部民族地区来说是不适用的,台江开发建设也承受不起环境破坏的巨大代价。因此,倡导并确立旅游主导型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较多地考虑到了旅游相对其他产业更为环保、能源和资源消耗也相对少得多。事实上,坚持以旅游扶贫和文化旅游产业开发为先导、其他产业以不破环原生态的文化旅游资源为原则逐步跟进,客观上有利于将人口、环境、资源等发展要素加以优化配置,从而确保经济与社会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不仅如此,生态台江的发展还为人们未来的生存环境和生活理想提供了一种现实的憧憬或期望。与我国中东部地区近年来持续不断、且日益加重的雾霾天气相比,台江苗疆腹地的秀美自然风光、清新洁净的空气和面积广大的天然氧吧绝对是一种极其稀缺的资源,必将成为人们文化休闲和度假旅游的最佳选择。基于这种考虑,完全可以将向人文台江建设基金会捐赠、投资与享用上述稀缺资源的权利转让挂起钩来,即:首先捐赠一定金额,取得投资人文台江建设基金会的资格,再按照实际投资的金额多少,在获得利润分红的同时,每年享有台江县境内任何旅游设施或休闲度假村所提供的一定时限的食宿及娱乐休闲等方面的免费服务,相关费用支出依据投资人消费记录统一由人文台江建设基金会予以报销。可见,打造“生态台江”首先是一种经济发展的理念,一种经营生态资源与宜居环境等稀缺资源、借助开发养生与保健需求筹集资金、确保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构想。有了这种理念,才有可能对经济发展和产业布局进行科学规划、精心设计,才有可能作出相应的制度性安排,从而在实践中探索并构建一种区别于西方工业化、符合台江实际的经济社会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2-11-18.

[2]张博文.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保护与高等旅游教育特色化发展研究[J].民族教育研究,2008,(05).

(责编:秦华、赵晶)

相关专题
· 问题研究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
48小时排行榜 48小时评论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