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鹏
2013年03月25日08:16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编者按】
“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中国新一届政府提出的这一战略目标,举国关注,全球瞩目。
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最大的出口国,最大的外汇储备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20%……中国经济既有过去30多年奇迹般的成就,又始终与“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忧患共存。站在更高的平台上,如何继续保持经济长期平稳增长,如何化解潜在的系统性风险,如何实现居民收入与经济同步增长,如何突破日益趋紧的资源和环境压力?唯一的出路,在于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由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和消费驱动,实现经济的转型升级。
升级版的中国经济是什么样?实现经济升级,动力从何而来,结构如何调整,制度变革怎样跟进,宏观调控怎样健康实现?从今天开始,我们约请有关专家就此展开讨论,探寻中国经济升级的路径和前景。
3月17日的中外记者见面会上,李克强总理首次提出“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概念,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打造“升级版”,是中国经济高速增长30多年后“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必然选择,也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路径。中国经济走到今天,增长中潜伏着风险,成就中积累着矛盾,不转型升级则举步维艰。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就是要改变粗放的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不合理的经济结构,让经济的质量和效益、就业和收入、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等方面有新的大幅度提升。
要真正打造好中国经济升级版,需要把握好它的时代内涵,这主要表现在下面三个方面:
首先,中国经济升级版是速度和质量的紧密结合体。谈升级,不是说就不要速度。党的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中国要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为达到这一目标,需要继续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保持年均7%左右的GDP增速。但未来中国经济环境严峻、复杂,不排除再现此前国际金融危机和非典等突发事件导致经济失速的可能性。因此,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必须做到对“稳”和“进”两方面“度”的精确把握。一方面要保持经济持续增长、防范通货膨胀、控制潜在的各种风险,另一方面要聚焦于稳中求进,在稳住“量”的同时,尽力实现“质”的提升。
其次,中国经济升级的新动力来自创新、内需和改革。升级的关键在于推动经济转型,而推动转型,需要把改革的红利、内需的潜力、创新的活力叠加起来,形成新动力。因此,要进一步强化创新驱动战略,让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上升,力争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重点是推动工业化、信息化高度融合,加快信息等高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在高起点上做强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带动传统产业升级,提升中国在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中的位置。要进一步推动改革开放,坚持市场化、法治化的改革方向;建设创新政府,明确政府和市场的边界,让市场发挥对资源的基础性配置作用,进一步向社会、企业放权,释放社会的活力,让改革的红利更多地惠及广大百姓。要进一步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加快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扩大国内市场规模。当前重点是挖掘城镇化蕴含的巨大内需潜力,通过对包括户籍、土地、财税在内的制度进行改革、加大公共服务提供能力的建设、加速进行收入分配体制改革,让城镇化真正成为中国最大的内需所在。
中国经济升级版是改善民生和促进社会公平的有机统一。改善民生,让人民呼吸洁净的空气、饮用安全的水、食用放心食品,编织起涵盖教育、医疗、养老保险、住房等的保障全民基本民生的安全网,这些对中国经济转型升级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和目标。促进社会公正,从制度上为所有人、所有企业创造公平竞争、公平发展的机会,有利于促进民间投资和创业、扩大就业、提高企业竞争力、激发经济社会活力,这对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从这样的意义上讲,经济升级与改善民生、社会公平三者相辅相成,互为表里。推动改善民生和提供社会公平,是升级版中国经济的“人本属性”。
中国经济升级版,意味着更强的创新实力、更优化的经济结构、更公平高效的市场环境,意味着更高的收入更充分的就业、更蓝的天更清的水、更稳定的民生保障更踏实的百姓心态。正是在经济的转型升级中,我们一步步夯实民族复兴的物质文化基础,一步步走近瑰丽的中国梦。
(作者为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中心研究员)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