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 理论 >>
中国创新亟需“科”与“技”融合
曹燕 佟贺丰
2013年03月23日17:07   来源:学习时报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近年来,许多国家正在制定与以前不同的政策,以充分利用公共资源研究促进技术创新,这种政策的变革对研究机构、企业、科学体系和经济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使基础研究、知识生产与技术创新间的交织日渐紧密。目前,我国正处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攻坚阶段,国内外形势发展变化对我国科技创新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当前国际知识扩散和技术转移相碰撞交错的大背景下,科学与技术的融合协同、发展显得极为重要。
  问题——科学与技术的分割依然存在
  1.科学基础与专利产出不对称现象严峻。2010年我国发表国际科技论文(SCI)14.84万篇,申请 PCT专利1.23万项。据世界经济论坛(WEF)发布的2011—2012年《全球竞争力报告》,我国与科学研究相关的创新要素指标排名为38名,而与技术产出相关的指标排名为46名,与前者相比有明显差距。
  2.基础科学的前沿研究还未完全走出“象牙塔”。一方面,中国企业技术创新的难点表现在缺乏相应的基础科学支撑,另一方面,高校、科研院所等研究机构在进行知识生产时缺乏市场意识,脱离市场需求。调研显示,高校、科研院所的科研经费总量日益增加,其R&D经费中来自政府的资金比例2011年已超过60%,来自企业资金的比重却在下滑,部分高校、科研院所参与企业项目的积极性正在下降。
  3.高校、科研院所的科研成果管理中,未体现出专利制度对鼓励创新的重要作用。《著作权法》和《专利法》规定,科研成果论文归作者享有,而专利权大多属于职务发明创造,属单位所有。申请专利与发表论文虽同为科研绩效的评估对象,但发表论文更能使科研人员获得更大的权益。其结果往往导致研究成果首先以论文的形式公布于众,错失了商业化的最佳时机。
  4.高校、科研院所的技术成果转移率偏低。据统计,2010年高校的发明专利申请量4.4万件,其中所有权的转让获许可数不足 2000件,占比仅4%。高校、科研院所承担着大量政府支持的项目,却无法使其成果服务于国家的创新,这无疑是公共资源的极大浪费。
  反思——来自国外的经验、教训及启示
  芬兰本来是个技术相对落后的国家,却涌现出诺基亚等世界知名公司,一举成为电信产业先进国,这得益于其“科”“技”的融合。芬兰国家技术开发中心出资吸引、鼓励高校研究机构和企业参与实施国家技术计划的项目,将企业、研究机构和高校联系在“技术创新”的整个过程中,要求高校和研究机构的项目必须有企业参加,企业的项目必须有高校和科研院所参加,这样才能获得该中心的资助。与此相反,英国科学基础很强,科学实力仅次于美国,但技术创新能力却相对薄弱。在过去100多年里,英国获得诺贝尔奖 100多名,每百万国民中就有4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但英国历史上很多伟大的科学发现却因未充分挖掘其市场价值而错失良机。如英国20世纪20年代意外发现的青霉素,却被20年后的美国辉瑞制药公司申请了专利,并大量产业化用于二战的军用药品供应中;英国人研究发明的液晶材料,反而在日本和韩国形成了世界级的产业。
  因此,加强科学与技术的融合,一是要求大学和科研机构的基础研究要有面向应用的意识;二是企业特别是大型企业要加强基础研究;三是产学研的结合要加强,引入科学与技术的发展良性互动的机制,推动产学研合作。今后,要加快“科”“技”的交叉融合,使科学为技术创新提供知识基础,而技术创新又反过来推进科学的前沿,将其引入新的研究领域,推动创新要素向企业主体聚集,最终实现科学发展与技术进步并行促进,共同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责编:万鹏、赵晶)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
48小时排行榜 48小时评论榜